
明 如來坐蓮 現(xiàn)藏福建省博物館
德化瓷的裝飾藝術
作為一種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譽的陶瓷,德化白瓷的陶瓷藝術一直為人稱道,更為難得的是它在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北宋時期,德化在青瓷的基礎上配制出了獨特的青白釉色,燒造了影響深遠的青白瓷;當時的造型藝術講究粗獷與精細的有機結合,器物造型非常迎合外銷,尤其是海外出口市場的需求;裝飾藝術由堆帖發(fā)展到細致的刻、劃,講究構圖的精美。南宋時德化窯的工藝全面興盛,藝術成就更為顯著:釉的色彩豐富,色調(diào)變化多,有的是窯內(nèi)氣氛不同造成的窯變現(xiàn)象,有的是人為配方的結果,新增的釉色包括影青、醬釉、青黃釉等;造型藝術也有很大的變化,瓶由北宋時期的大口、低矮改進到小口、高瘦,整體造型“苗條”:裝飾藝術上,雕、塑手法從堆帖中分離出來,其刻劃圖案講究精致,并運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種裝飾圖案,使裝飾藝術又有了創(chuàng)新;這一時期的彩繪藝術主要是釉下用醬釉或黑釉色料寫上文字記號或簡單圖案,開創(chuàng)了德化窯彩繪瓷的先河。
元代德化窯改進了以前龍窯的燒成工藝,開始使用分室龍窯,此窯可把以前龍窯的還原焰變成氧化焰,燒成的器物釉而瑩潤、白中微帶黃,呈牙黃色,俗稱“象牙白”。這種瓷器釉層厚、溫潤,具有很強的藝術感。器物造型矮小穩(wěn)重,模印成型,露胎處有明顯的壓印痕,造型藝術講究線條的變化。除模印以外,同時還延用前期雕、塑、刻、劃等手法,圖案線條浮出器表,構圖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