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否盞

建盞工坊

工匠正在為建盞修坯
傳統(tǒng)非遺登陸大熒屏 建窯建盞彰顯魅力
“多好的茶盞啊,建陽過來不容易呢!”《知否》中的一句臺詞,提到了建盞的發(fā)源地與產地建陽。劇中大量的建盞和點茶鏡頭一經(jīng)播出,在全國上下掀起“大國非遺”的審美熱潮。劇中所使用的1000多個建盞道具及衍生產品,均來自建陽的三家建盞企業(yè)。
2017年,建陽被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授予“中國建窯建盞之都”稱號,而早在千年前的宋代,建陽與建盞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建盞產自建窯,得名于古代產地,建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興盛于兩宋,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曾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宋末元初趨于衰落以至停燒。作為黑瓷的代表,建盞胎質厚實堅硬、釉水紺黑肥厚、紋理變幻多樣,是一種獨特的黑釉瓷器。目前,建陽還留存著世界最長的百米龍窯古遺址。
“古文化”變身新時尚 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活力
在《知否》中,上至官家娘娘、達官貴人,下到普通百姓,都會隨時捧出建盞喝杯茶,建盞在宋代的地位可見一斑。
流轉千年,在熱劇帶動下,傳統(tǒng)的點茶技藝和賞盞文化重新成為年輕觀眾追求的新時尚。“現(xiàn)在我身邊的朋友喝茶不用建盞,都覺得自己跟不上潮流。”20歲的福州女孩小周通過手機網(wǎng)購建盞。
建盞文化已深深烙印在建陽的大街小巷,除了隨處可見的建盞店鋪,建盞文化創(chuàng)意街、建盞特色小鎮(zhèn)已初具規(guī)模,許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選購。“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讓人身心疲憊,學習宋代點茶,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讓生活更有儀式感。”來自福州的李小姐看了《知否》后,便選購了建盞、茶膏、茶筅等點茶裝備,業(yè)余時間查找資料,自學點茶的技藝。
建盞工藝師高謨貴告訴筆者:“以前喜歡建盞的人,基本都是茶道愛好者,屬于小眾審美,隨著《知否》熱播,建盞的受眾越來越廣,尤其是電視劇同款的12.5厘米口徑的知否盞,銷量非常好。”
“電視劇里建盞的出鏡頻率,細細算起來,比主角的還要高,所以我一回到建陽就特意來挑選幾只建盞,帶到公司去送給朋友。”從廈門回到家鄉(xiāng)建陽的鄭偉說,《知否》演繹了鮮活的宋代生活畫卷,劇中頻繁出現(xiàn)的建盞,讓他感受到古人生活習俗的風雅。
借力電視熒幕,更多人能夠以直觀的方式感知點茶和賞盞所蘊含的藝術與文化之美,建盞從高高在上的非遺技藝,具象為裝點日常生活雅趣的實用品。
“工匠精神”鑄造品牌 深挖建盞文化潛力
在華生建盞工坊,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陳玉鋒按照煉泥、拉坯、上釉等不同的工序把工坊精細地分隔開,多臺電燒機正在燒制建盞,陳玉鋒根據(jù)秒表的提示音,向電燒機投入成段的松木,霎時騰起熊熊火苗。
“砰!砰!砰!”12只剛剛出爐的建盞,被陳玉鋒用錘子一個一個親手敲碎。走過十多道工序,歷經(jīng)十多個小時淬火的建盞,僅僅因為一小塊盞沿的破損,就無法被擺上貨架,這是建盞匠人自始至終的職業(yè)操守。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謝松青對建盞文化的復興期待有加:“如今建盞市場的潛力更提醒我們要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抓質量,保護建盞這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建陽深挖建盞文化潛力,以技術革新、工藝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活力。以“工匠精神”打造“建窯建盞”品牌,并將建窯建盞的傳承保護作為興業(yè)根本,結合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茶文化、建本文化,鑄造建陽建盞文化城市品牌金名片。
“目前建盞燒制工藝在很多方面已不輸宋代,電燒技術的普遍推廣大大提升了成品率、精品率,在器型方面的創(chuàng)新,使建盞從單一的陶瓷品,轉化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工藝品。”建盞研究專家謝道華說,目前除傳統(tǒng)茶盞外,還有吉祥物、“建盞+文具”、“建盞+飾品”、“建盞+茶具”等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進入市場,深受大眾喜愛。
在去年七月舉行的中國南平“武夷品牌”建設發(fā)布會上,建盞以151.8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居南平市地理標志品牌價值榜首。如今,建陽共注冊建盞企業(yè)2345家,從業(yè)人員2萬多人,產值16.5億元,產品銷往國內及美日韓、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作為建陽的一張文化名片,建盞正邁開大步,自信展示自己獨一無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