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彌勒佛,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個大腹便便的笑口佛。笑口彌勒是民間最普遍的彌勒佛形象,他是所有神佛中一個很特殊的存在,我們見到的各種佛菩薩形象都是端莊的,或悲憫,或微笑,或肅穆。但從沒一個神佛如此縱情歡樂,笑意映的周圍都溫暖開懷起來。

這個故事要從唐末的五代十國時期講起,當時江浙一帶有個“布袋和尚”,身體胖而且有個大肚子,說話高深莫測,說話很有禪意,居無定所。

傳說,他常背著布袋到市集城鎮(zhèn)乞食,把別人給的東西都放進布袋里,但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布袋卻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xù)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瀟灑隨意的布袋和尚在圓寂之前還寫了一首告別世界的詩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但此后有人聲稱在別的地方還見到過他,所以百姓就以為他是彌勒佛的轉世,開始供奉他。江浙一帶的寺院開始出現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笑口彌勒的塑像。

到了宋朝,北宋的哲宗皇帝賜了布袋和尚一個封號“定應大師”,而宋徽宗還給建有彌勒佛塑像的寺院賜名,把自己的年號都賜給了供奉彌勒佛的樓閣。有了皇帝如此大力的推薦,天下寺院才開始普遍的供奉布袋和尚為彌勒佛的化身。

此后,很多寺廟的彌勒尊佛殿還有這樣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不得不說,這樣瀟灑從容的彌勒佛才更符合中國文化的內涵,因此,后人將布袋和尚當成彌勒佛也就不奇怪了,到清代和民國時期,制瓷業(yè)快速發(fā)展,中國瓷塑彌勒佛制作水平又得到了極大提高,創(chuàng)造了雙耳垂肩、開口大笑、大肚包容的中國瓷塑彌勒佛形象,讓彌勒佛形象走進了百姓家中。



高端大氣上檔次禮盒包裝
作品《笑口常開》(長寬高24*16*14 cm)由中國青年陶瓷藝術家設計制作,彌勒題材新穎,純手工雕刻,彌勒笑容滿面,神韻逼真,笑意醉人,長耳笑眼,姿態(tài)動人,衣紋線條修長流暢清晰,深刻圓渾,層次分明,造型精美、細致。是居家,辦公桌,公司,店鋪擺設,有祈福保平安,助官運事業(yè)興起,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喜慶滿堂,錢財滾滾而來之意。
溫馨提示:
如對文中作品感興趣,可聯系博緣陶瓷購買收藏,聯系方式:13600777720 或可長按識別二維碼,(微信號:kwt7777)加微信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