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鴻迭起——許鴻飛瓷碟畫藝術展
時間: 2017年5月10日-5月31日
地點:二樓8號館
票價:入館免費
前言
跨界藝術是十分有趣的現象。筆者關注的跨界藝術主要有三大類:一種是大跨界,藝術界和非藝術界的跨界,比如歐洲文藝復興的代表性人物達·芬奇,除了廣為人知的畫家身份之外,還在雕塑、建筑、科學、哲學等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與成就。另一種是文化藝術界里不同文藝門類或者是美術門類的跨界,比如國外的畢加索,他跨的門類就包括了繪畫、雕塑、陶瓷、舞臺藝術等領域;國內的饒宗頤,身為學界泰斗,在傳統(tǒng)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其書畫亦古亦今自成一格備受矚目,是文人學者藝術跨界的典范。還有一種是票友式的跨界,比如2015年叱咤商海的風云人物馬云的油畫處女作《桃花源》拍出令人咋舌的3600萬港幣,娛樂界影視明星跨向書畫界的更是數不勝數。無論那種形式的跨界,玩轉跨界的前提是名氣,大師的跨界更是魅力無窮。以胖女人名世的著名雕塑家許鴻飛近年也跨界“碰瓷”畫起瓷碟畫來了,而且畫得一發(fā)不可收拾,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畫了不下一千只瓷碟畫,更為難得的是得到市場的認可,盡數被藏家購藏,在藝術收藏市場呈現連續(xù)下滑的態(tài)勢下,可謂一枝獨秀。
許鴻飛畫瓷碟畫源起于一位老朋友。這位老朋友是藝術鑒藏家,是收藏許鴻飛雕塑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藝術知音。他有敏銳的市場觸覺,從許鴻飛的第一件胖女人雕塑開始就不斷購藏許鴻飛的作品,當他感覺蜚聲國際的許鴻飛雕塑作品的拍賣價格日益走高之時,便建議許鴻飛畫碟子。2015年10月許鴻飛開始嘗試繪制瓷碟畫,第一批的100個瓷碟畫也全被這位藝術知音收歸囊中。曾經有人問許鴻飛像你有這樣身價的一個雕塑家,為什么會跨界畫瓷碟畫?許鴻飛的回答是需要一種新的途徑讓更多人接觸到我的作品。許鴻飛繪制瓷碟畫也由起初對雕塑創(chuàng)作的一種調劑方式,逐漸成為非常投入的跨界創(chuàng)作,他上午做雕塑,下午以及傍晚的時間則留給瓷碟畫。瓷碟畫創(chuàng)作非但沒有影響他的雕塑創(chuàng)作,在展現出學院派的扎實功底的同時,還重燃了心中的繪畫激情,并在人物、動物造型等方面獲得新的感悟。也許因為許鴻飛繪畫呈現的獨特性,更有藏家在購藏許鴻飛的雕塑作品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將許鴻飛的創(chuàng)作手稿到架上雕塑再到戶外大型作品乃至延伸到瓷碟畫實行系列購藏,以求該件作品的藝術體系的完整性與唯一性。許鴻飛絲毫沒有避諱一個事實:每天都有收藏家來到他的工作室等待他的作品出爐,而收藏者的青睞是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獲得回饋的激勵。許鴻飛表示,假如我畫了3個瓷碟畫沒有人反饋,我會考慮第4個是否停下來,想不到的是這樣的嘗試得到很多人的喜歡,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藝術有它的偶然性,一旦受到欣賞者的肯定,就有動力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作,所得到的進步和收獲是意想不到的。
我國在陶瓷器皿上繪制圖案具有歷史的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明中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瓷板畫,清中期瓷板畫得到迅猛發(fā)展,當時的瓷畫藝人致力于把紙絹上的中國畫移植到瓷器上。由于瓷板畫一來色彩繽紛歷久彌新,無論是釉下青花、釉里紅、高溫顏色釉,還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鮮艷斑斕的色彩,不會因日曬水浸而褪色;其次瓷板畫樣式多樣,除了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外,還有圓形、橢圓形、扇形、雞心形、葉形等等,便于家居裝飾,既可獨立懸掛于客廳、書房,又可作為家具的鑲嵌配飾,還可用于制作屏風等等;再次瓷板畫的繪畫、紋飾內容涉及面很廣泛,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蟲鳥、翎毛、魚藻、吉祥圖案等,包羅萬象受眾廣泛。特別是隨著一批文人進入繪瓷藝術領域,陶瓷藝術不斷融入文人繪畫的格調,逐漸擺脫工藝裝飾而形成獨特的陶瓷文化與繪畫藝術相得益彰的藝術門類,雅俗共賞的瓷板畫亦由此走向興盛。
許鴻飛瓷碟畫的原創(chuàng)性是其逆勢生長的沃土,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千百年來我國陶瓷藝術由粗到細,工藝技法與材料應用愈加多樣復雜乃至趨向極致化和程式化。許鴻飛主要選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窯燒碟式白瓷坯,用環(huán)保色料繪制圖案后,再以800℃左右的溫度進行二次窯燒而成,屬于釉上彩。盡管之前沒有接觸過陶瓷繪畫藝術,對陶瓷繪畫技法、工藝了解極為有限,但許鴻飛在雕塑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卻讓他在進入瓷碟畫創(chuàng)作的時候顯得自信滿滿,加之早年先后在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校、廣州美術學院求學以及期間的工業(yè)設計職業(yè)的歷練磨礪所打下的扎實基礎,在由雕塑立體的三維空間向陶瓷平面二維空間的探索轉換中,完全不受傳統(tǒng)瓷板畫程式的束縛,在用筆方面,既不是傳統(tǒng)的勾線填色修畫,也不是簡單的照搬國畫寫意筆法,而是以油畫筆直接造型,落筆流暢沒有停滯,絕無重復涂抹皴染,將油畫筆獨有的筆觸與繪瓷色料色彩結合起來,形成具有雕塑的體積與空間畫面,既擅長調用偏干一些的色料以筆觸流線追求表現人體、動物或優(yōu)美的線條與肌理,或強壯的結構與力量,又可駕馭濃淡厚薄相宜的色料呈現有如國畫沒骨法的人體畫面,同時營造出與他的胖女人雕塑一脈相承的體積與空間感。而且隨著創(chuàng)作數量遞增,在色料的選用上敢于取舍以表現自我的風格,他從不使用白粉,畫面中的白色部分依靠白瓷坯的留白來表現。加之創(chuàng)作時無需勾勒打稿,既成竹在胸又信馬由韁,就算是藏家特別要求的同一題材,也絕不雷同,因而每件作品都是原作。這些非典型的陶藝元素,筆者只能說許鴻飛的瓷碟畫屬于釉上彩的范疇卻無法歸類進粉彩、古彩、墨彩、新粉彩等種類之中,甚至可能難于得到傳統(tǒng)陶瓷藝術家的認同,但正是這些重要元素,使得許鴻飛的瓷碟畫能夠突破瓷板畫的程式窠臼,脫離傳統(tǒng)陶瓷藝人的匠氣,把古老的瓷板畫演繹成極具當代藝術特質的一種載體,自然得到市場的認可受到藏家追捧。當然,藝術家做跨界要有市場,藝術家作品的藝術性與其名氣缺一不可。雕塑家做的雕塑不一定有市場,陶藝家做的陶藝不一定有市場,反而一個雕塑家做的陶瓷有市場,可見名氣和藝術性是需要兼?zhèn)涞。光靠名氣不能持久,光有孤芳自賞式的藝術性而沒有市場也難于發(fā)展,叫好又叫座才是好的作品,才是好的藝術家,才是成功的跨界藝術。
許鴻飛是一位充滿創(chuàng)作激情、充滿藝術自信、充滿前衛(wèi)意識的藝術家。許鴻飛從事瓷碟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不長,策劃籌備本次展覽的時間也僅有短短的3個月,作為許鴻飛瓷碟畫的首次展覽,只是階段性呈現他的瓷碟畫藝術,也是他藝術之路的一次融會貫通的自然表現。這次展出的100件瓷碟畫作品中,除了幾件階段性代表作品是從收藏家手中借出的外,其余的均是今年春節(jié)至今創(chuàng)作的200多件作品中挑選出來的精品,而其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盛滿”許氏幽默風格的胖女人藝術符號的10件“海碟”,是在隨著展期的日益臨近的“逼迫”之下卻又沉浸在繪碟之樂漸臻佳境之時,連他自己都無法預知的創(chuàng)作沖動與藝術潛能被激發(fā)而出,突發(fā)奇想專門購置數十個直徑超過60厘米的“海碟”直抒胸臆的得意之作,用在開幕前20多天才送達工作室的與之配套的大號燒瓷窯爐燒制而成的。這也有如他不少的雕塑作品的奇思妙想是在世界巡展過程之中碰閃出“運動式”創(chuàng)作靈感如出一轍,正是這批作品,讓許鴻飛的瓷碟畫首次公開亮相有了耀眼的亮點,也拉開了許鴻飛2017年將在德國漢堡、意大利羅馬、哥倫比亞波哥大等地進行雕塑作品世界巡展的序幕!而正處于創(chuàng)作盛年、隨性獨行的許鴻飛,瓷碟畫將會呈現怎樣的樣式不得而知,往后會跨向哪個門類難于預見,跨向哪個門類也都不足為奇。探索更豐富的藝術跨界,成為藝術身段上更加優(yōu)美,藝術體量有如他的胖女人般更加豐滿的許鴻飛是令人期待的一件事。
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 陳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