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遼三彩海棠式盤

圖2 遼三彩海棠式盤

圖3 遼銀釉雞冠壺
吉林地處中國的東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這里的歷史文化與中原古代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骨肉聯系。
歷史上的肅慎、東胡、扶余、沃沮、鮮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洲等許多兄弟民族既接受了中原文化影響,又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本文集中介紹吉林出土和館藏的一批遼金陶瓷。
遼金時期的遺跡、遺物遍及吉林全省。中部平原和西部草原的上百座城址,幾乎全部興建于遼代。城址中出土有大量的鐵制農業(yè)生產工具、手工業(yè)工具、馬具和生活用具,表明遼代在西遼河以北廣大草原地區(qū)已普遍使用鐵器,并出現了以鐵器耕種的農業(yè)。城址中出土各式各樣的陶瓷器,既有中原傳入的,亦有當地燒造的。從出土的遼代陶瓷器看,無論在造型或制作技術上都明顯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又保持著本民族的特有風貌。如雞冠壺、雞腿壇、長頸瓶、鳳首瓶等均為遼瓷中的典型器物。此外,還有仿唐三彩工藝傳統(tǒng)的三彩釉陶器等,這類三彩器工藝精湛,造型別致,絢麗多彩,艷而不俗。

圖4 遼綠釉雞冠壺

圖5 遼白釉瓜棱形提梁壺

圖6 遼貼面絞胎瓷香盒
受到學術界普遍關注的金代遺跡、遺物在吉林省內不斷被發(fā)現。在懷德、農安、吉林、集安、靖宇等地都有出土。金代的手工業(yè)生產在遼代的基礎上有很大的進步,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尤為顯著。金代瓷器的發(fā)展史以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建國初,太宗完顏晟注重“務本業(yè)”“實內地”的政策,大批漢族手工業(yè)匠人從中原遷至“金源內地”,為陶瓷生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這時期的產品多系日用粗瓷,釉色單調,胎質較粗,燒造火候不高,器物多施釉不及底,紋飾除少數白釉黑花瓷器外多為素面,器型有碗、盤、碟、瓶、壺、罐等。后來,原北宋時的一些北方名窯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女真族居住地也開始建窯燒瓷。在吉林省金代遺址、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不少精美的定瓷和仿定瓷器,奈曼、農安兩處窖藏最為典型,為研究我國陶瓷藝術史特別是北方陶瓷的發(fā)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