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佛頂宮地下六層的舍利藏宮是整個佛頂宮最核心的空間,是珍藏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的神圣之地。供奉在藏宮大殿中央的佛頂骨舍利由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拱衛(wèi)于四周,清凈莊嚴,十分殊勝。
人們對四大菩薩并不陌生,可這四尊是距離佛祖最近的菩薩,其設計理念與平常所見的有何不同,究竟是哪位德藝雙馨、佛緣深厚的巨匠能具此實力,獲此殊榮,擔當領銜創(chuàng)作?“大師走進牛首山”第二期將與你分享。本期人物:邱雙炯,1932年生,福建德化城關鳳池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牛首山佛頂宮白瓷四大菩薩創(chuàng)作者。
在佛教傳說中,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四大菩薩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令無數(shù)眾生同登快樂彼岸。智、悲、行、愿是四大菩薩之標征,觀音表慈悲、文殊表智慧、普賢表行踐、地藏表愿力。
牛首山佛頂宮舍利藏宮里的四大菩薩高約2米,全部采用德化白瓷燒制。
▼觀音菩薩右手托凈瓶左手結印,盤踞于朝天吼上。
▼地藏菩薩右手持降魔杵,左手托寶珠,座下諦聽俯臥。
▼文殊菩薩右手握智慧劍,左手上放置般若經,乘騎獅子。
▼ 普賢菩薩右手持蓮,左手如意,乘坐著黃牙老象。
四大菩薩神情或慈悲或肅穆,栩栩如生,制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營造了清凈純潔的供養(yǎng)空間,體現(xiàn)菩薩平和、親切之相。
2016年7月,四大菩薩創(chuàng)作者——84歲高齡的邱雙炯大師應“大師走進牛首山”活動之邀,前來牛首山參觀交流。與邱老面對面的機會實在難得,交流會上座無虛席。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在邱老略帶福建鄉(xiāng)音的述說中,四大菩薩創(chuàng)作歷程的因緣故事徐徐呈現(xiàn)。
為什么是德化白瓷,而非景德鎮(zhèn)陶瓷
說起陶瓷,人們大多想起江西景德鎮(zhèn)。實際上,盛產白瓷的福建德化不僅與景德鎮(zhèn)并稱為中國三大瓷都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手工藝組織評定的“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白瓷更被譽為“世界白瓷之母”。牛首山選擇德化白瓷原因有三:
一是硬度和白度。珍藏佛頂骨舍利的地宮是一處神圣清凈之地,四大菩薩像需要用堅硬、純潔、瑩潤的材質制作,長期護衛(wèi)佛陀。福建德化境內戴云山盛產的火成巖瓷土,純度高、雜質少,硅、鋁兩大元素含量超過60%和30%,制成的白瓷密度高、硬度大、白度好,且不會吸水或變質,在地宮保衛(wèi)措施一流的條件下,可存放千年不朽。
二是承載佛教文化。陶瓷本身是泥,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承載,但并非所有瓷窯都有因緣燒造佛祖身邊的菩薩。牛首山致力于打造佛教圣地、文化高地、藝術勝地,對瓷窯的工藝、歷史、文化都有更獨特的選擇標準。德化歷史上專門制作佛像,是承載佛教文化的瓷窯。清人藍浦在關于陶瓷的相關志錄中評價德化白瓷為“頗滋潤,但體極厚,間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三是國際化。德化白瓷被法國人贊譽為“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獲“世界陶瓷之都”的稱號,是經過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專家組全票通過的。牛首山是世界級的項目,當以世界級工藝美術品相襯。
牛首山做媒,兩位藝術家聯(lián)袂傾力創(chuàng)作
燒瓷步驟是先有泥稿,再做模具,瓷漿倒入模具后燒制,最后脫模成型。關于佛像模型,不得不提一個人——來自福建仙游的雕塑藝術大師林洪榮。為了集合國內最頂尖佛像工藝,牛首山專門邀請林大師共同制作菩薩模型。
林大師制作模型歷時3個月,邱老再從流派風格上對模型進行塑造完善,又歷時3個月。邱老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林大師合作使得兩個人藝術個性統(tǒng)一并升華,達到更高個性,成就了藝術的百花齊放,所以也十分感謝牛首山為他們二人“做媒”。
心誠則靈,四大菩薩造像超預期水平
據邱老介紹,牛首山的四尊菩薩高度之高、體量之大,是目前白瓷工藝品中前所未有的,是超出他預期水平的精品之作、巔峰之作。整個制作流程包含6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很順利,沒有發(fā)生絲毫軟塌、開裂、變形,堪稱完美;貞洷藭r心態(tài),邱老真實的感受是“托佛祖保佑,心誠則靈”。
得償所愿,來牛首山瞻禮佛頂骨舍利
去年10月,邱老因身體抱恙,未能參加佛頂骨舍利迎請供奉大典,今年7月的“大師走進牛首山”活動剛好彌補老人家的遺憾。邱老在牛首山管委會領導和藝委會專家的陪同下參觀了佛頂宮,瞻禮了佛頂骨舍利,鑒賞了書畫作品。
牛首山恢弘的建筑藝術、精美的藝術展陳給邱老留下的印象是“精品中的精品”。在佛頂寺,邱老受到住持曙光法師的友好接待,并現(xiàn)場留下墨寶“福報善緣”,表達對佛陀的敬仰和對牛首山的美好祝愿。
感謝邱雙炯大師對牛首山傾注的感情和心血,我們也衷心祝愿大師福壽安康,祝愿德化白瓷在邱老這樣的領軍人物的推動下,取得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