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國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因此也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由于瓷器制作技術在中國的各種發(fā)明中工序最為復雜,難度最大,17—18世紀的大部分時期,西方仿制中國的其它發(fā)明均以成功,卻還不能在歐洲手工工場中燒制出可以同中國瓷相媲美的同類產品,因此只能從中國進口,而中國瓷器也一度笑傲歐洲,獨步世界,壟斷了歐洲的工藝瓷與日用瓷市場,精美的瓷器在那時的西方是奢侈品,是為了滿足西方富人的精神享受才大量進口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17—18世界的歐洲,英文中國“china”成為了瓷器“porcelain”的代名詞,中國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國。
清代外銷瓷是在中國古陶瓷經歷了自漢唐以來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單色釉;唐代長沙窯、宋代磁州窯以及至元青花瓷為代表的釉下彩;金、元時期紅綠彩為代表的釉上彩;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等釉上與釉下彩繪相結合等陶瓷裝飾藝術形式逐步發(fā)展,陶瓷工藝技術不斷改進,取得巨大成就后,陶瓷工藝技術和陶瓷裝飾藝術都達到成熟自如的清代產生的。
清代陶瓷在制作工藝上不斷改進,在裝飾技法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不僅將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礎上,制作技藝達到頂峰,還發(fā)明了粉彩、古彩以及為適應歐洲市場需求產生的廣彩等陶瓷新品種。
清代外銷瓷是在中西貿易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需求和喜好發(fā)展起來的獨特的彩繪瓷。它既保留了中國陶瓷彩繪藝術的傳統,如:吉祥圖案、花卉、傳說故事、戲劇人物等,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如西洋宗教傳說等,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外銷瓷中甚至有描繪中國和歐洲海運碼頭、商行場景、中西交往等題材,清代外銷瓷不僅豐富了陶瓷的裝飾題材,在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技法中也做足了文章,而且在各種技法之間自由搭配組合,產生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品種和新形式。如青花粉彩、鏤空粉彩、貼塑粉彩……清代外銷瓷的細分品種在百種以上,超越歷代,也超越清代官窯和內銷民窯的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