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造,有地緣文化的影響,更在于個人的心性與修為。蘇華羽和曾巧霞夫婦便是將二者集于一身,由此奠定了其勢韻兼?zhèn)涞牟环哺窬帧?/p>

近日閉幕的2014年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蘇華羽、曾巧霞以一套《國粹·京韻》獲得了銅獎。全世界各類手工藝共28件獲獎作品中,德化唯此一件獲取殊榮,這便是佐證。
回溯蘇華羽的創(chuàng)作履歷,其實很簡單。1978年出生在龍潯鎮(zhèn)寶美村的蘇華羽自小便身處瓷都家家業(yè)瓷的氛圍中,耳濡目染下愛上了陶瓷。從德化職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后,19歲的蘇華羽拜昌德陶瓷研究所陳德卿為師,繼續(xù)潛心學習瓷雕技藝。在昌德瓷研所的蘇華羽始終默默無聞、心無旁騖,那十多年時間除了讓他進行藝術積累和成長以外,也讓他邂逅了妻子曾巧霞。1983年出生的曾巧霞也在陳德卿門下學藝。不同的是,蘇華羽學習造型設計,曾巧霞學習做坯修坯。
于是,他們兩人互相配合,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華羽負責造型設計,巧霞則做修坯等精細的工作。因為受到地緣文化和師父的影響,蘇華羽的創(chuàng)作遵循的也還是傳統之路。他設計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仕女作品,以形傳神,富有意象美。
但隨著藝術水平與藝術思想的進一步成熟,蘇華羽意識到,當前的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去適應時代人的審美情趣,去適應現代人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談及陶瓷藝術的價值趨向,他說:“應該徹底了解我們德化的傳統和地方特色,更好地學習和弘揚,但繼承傳統不等于抄襲,更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由此,蘇華羽努力對人物造像的風格進行演變與豐富,同時在制作工藝上也推陳出新,不斷嘗試新工藝、新方法,在成型與裝飾、燒成技法上與時俱進。他學習借鑒了絞胎陶瓷做法,將瓷泥進行反復的糅合、折疊、盤卷、切刮,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紋片陶瓷。

《出水芙蓉》便是其一。人物立于一片婀娜的荷葉之中,荷葉自然流暢的線條與人物衣服合為一體。其亮點便是荷葉的處理運用了紋片釉,在其紋片肌理中裝飾了青花顏料,一方面在視覺上改變了白瓷的單一色調,另一方面在精神上賦予了其和諧的藝術表現力,清淡、雅致中寓動于靜,傳達出一種充滿詩意情趣的美感。這件作品,在福建省藝術陶瓷版權大賽中獲得了銀獎。
而《國粹·京韻》則更是將德化白瓷燒制技藝與紋片釉的完美結合。該作品以氣勢宏美的中國國粹京劇為靈感啟發(fā),用經典的京劇人物造型唯美再現國粹歷久彌新的神采氣韻。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底座和頭飾。底座均印樁而成,紋片肌理間填以青花顏料,如團花綻放,如水墨交融,滲透、衍化的動態(tài)美使作品既清雅又厚重。頭飾出自巧霞之手,全部由其精心捏制、鑲嵌而成,蝶翼的細微,花瓣的薄巧,制作、燒成的難度系數都很高。
恰是因其難,卻達到了形、色、質一氣呵成,實現了藝術美和技術美的高度統一。在2014年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銅獎之前,這件作品已坐擁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銅獎和第二屆“閩藝杯”金獎等榮譽了。

在清雅與厚重之間,華羽顯然不經意時便會流露出渾厚的大氣來,他的近作《十年磨一劍》《曹雪芹》等就體現了這一風格。曹雪芹手持煙斗仰望蒼天,一支枯筆擲于書稿上,夸張的胡須掩蓋住的面龐似有一把心酸淚即將涌出。作品呈現的文化內涵讓其擁有了更深邃的藝術靈魂。
當然,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作體現的是藝術家的綜合素質。蘇華羽和曾巧霞也深諳平衡的支點,他們在配合、包容、交流中不斷享受著藝術享受著美,力使作品在清雅的靈動中呈現厚重的大氣勢與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