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每況愈下的時候,常聽到一句話“想不到辦法的時候,就走出去看看”。不僅企業(yè)走出去,行業(yè)媒體,也需要走出去。最近,因為西陶展籌備工作,部分同事對西部市場來了一場地毯式的大掃蕩,看到的結果冷得出人意料。
西安市場,70%的店面都在促銷(個人認為這個數據還略顯保守)。幾個在行業(yè)知名的大品牌,砍價會打出了“砍完老板砍廠長”的旗號。盡管廣告語嘩眾,卻取不到寵,請來的兼職人員為了完成“人頭”任務,滿大街拉客。而在榆林市的一個建材市場,更是出現了60家店鋪13家倒閉的狀況。
經銷商賺不到錢,幸福感大跌。若這時候廠家還不作為,只一味壓貨,經銷商脆弱的安全感幾乎就被擊碎成渣渣了。因此,終端經銷商中,蠢蠢欲動,想要換個牌子另謀出路的,為數不少。我們有位同事,跑了一天市場,碰到12個想找新品牌代理的經銷商。當然,代理品牌也有個門當戶對。一些生意做得不是很大的經銷商,將賺錢的希望寄托在“成長型”品牌身上,但又滿心憂慮。佛山每年推出來的“新品牌”,沒有一百也有大幾十個,大多數熱鬧一陣子之后,就銷聲匿跡,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而另一些代理了所謂“大品牌”的經銷商,也幾乎是叫苦連連,說起廠家,怨聲載道。鮮有與廠家合作和睦,有信心讓品牌在市場占有更大份額的。
就在這兩天,忘了是哪家媒體發(fā)的文章,說近期陶瓷行業(yè)出現紅火場面。他們的眼睛,應該只看到了廠家,而且只看到了廠家表面上活動的熱鬧,活動背后,傳遞出怎樣的信息?廠家真實情況如何?他們要么就是沒有去捕捉,就么就是捉住了也裝瞎。經銷商呈現的狀況,是廠家的一面鏡子,從經銷商那邊反觀,廠家活動的熱鬧,總有一種“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覺。
行業(yè)紅不紅火,市場最有話語權。市場都冷成那樣了,其他地方紅火,都是無薪之火,長久不了。要讓這種紅火延續(xù)到終端去,把市場帶旺,才能互相添柴加薪,保證“紅火”不息。怎樣做旺,我沒有辦法。但聽同事反饋回來的一些信息,在廠家不拆經銷商臺,不往已是星星之火的市場上澆一瓢冷水這方面,倒可以總結出幾點。
第一,廠家一定要保證出廠價的堅挺。這次我們同事跑的主要是三四線市場,經銷商普遍不大,但市場的消費力也曾讓他們活得很滋潤。但今年以來,一些品牌產品出廠價沒有規(guī)劃地下調,這對于部分經銷商來講是好事,但對于剛剛拿了貨的經銷商來講,就是災難了。因為大部分廠家沒有區(qū)域市場保護機制,同一個市場的經銷商,拿貨價有差距,造成了不公平競爭。從《陶城報》各產區(qū)記者調查回來的信息看,各產區(qū)確實都存在為清庫存或回籠資金,瞎降價的情況,而且不止是不知名的小品牌。經銷商提議,廠家要端平一碗水,起碼在出廠價這一塊,讓經銷商感受到大家享受的是公平待遇。
第二,廠家?guī)齑嫘畔⒏该,讓經銷商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信息不透明,有一種情況是廠家希望經銷商能夠主推哪類產品,而有意識地向經銷商隱瞞一些信息;另一種情況是業(yè)務員傳遞信息時的故意篩選遺漏和無意遺漏。結果都是導致經銷商對工廠產品庫存情況、產品價格動向不清楚,既不利于廠家?guī)齑嫦膊焕诮涗N商拿貨做生意。
第三,把市場放手給經銷商去做,不該摻和的時候,別去摻和。前兩天看澎湃新聞,有一篇文章《女排重振不只是郎平,還有一位放權的好領導》,這位“好領導”指的是排管中心主任潘志琛。他有一句話打動了郎平,“我是門外漢,隊伍的一切你來負責,其他的我來。”他也做到了,因充分放權,郎平才能展得開拳腳,收拾爛攤子。在與經銷商合作的時候,廠家也應有潘志琛的好心態(tài),將市場放予經銷商去做,為經銷商做好服務工作。但有些廠家慣于通過剝奪經銷商的資源來增強自己的安全感,結果兩敗俱傷。
現在的市場確實非常艱難,廠家也艱難。這個時候,廠家若無力去扶經銷商一把,起碼別在背后拆臺捅刀子。否則,經銷商也有自己的招數。廠家在造神,經銷商會潑糞,對誰都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