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 [簡體版] [繁體版] [網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
 網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動態(tài) 網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產區(qū)德化 廣東 江西 山東 湖南 四川 河北 晉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藝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輔料 衛(wèi)浴陶瓷 陶瓷機械
 您的位置: 首頁>行業(yè)資訊>>產區(qū)動態(tài)>>德化>>|
中國瓷都·德化:古韻瓷香煥新顏

發(fā)布:2014-8-20 9:31:43  來源: 2014.7 第2期 《商行天下》 [字體: ]

 

“當中國的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昔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燦燦生輝。”古代東西方交流是寫在中國陶瓷上的。而“BIANC DE CHINE”——“中國白”,這個頗具有東方意境的稱謂是17世紀歐洲國家對產自福建德化白瓷的美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彰顯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藝。

歷經千年風霜,今天的瓷都德化古韻瓷香煥新顏,依然瓷香飄逸。在這片因瓷而靈秀的土地上,“中國白的故鄉(xiāng),瓷藝術的搖籃”,“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xiāng)”、“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陶瓷文化歷史名城”等美譽聲名遠揚。

一)窯火映紅的天空

作為民窯典型代表的德化窯,在中國民窯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德化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印紋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區(qū)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鄉(xiāng)下的后坪山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紋陶片。

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濱村一帶,制瓷業(yè)就已比較發(fā)達,據《龍潯泗濱顏氏族譜》記載:其開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縣,其第五子文麗公得中明經博士,第七子顏仁郁初舉進士,文麗公子化綵舉國子博士及第,繪“梅嶺圖”,并著有第一部完整的陶瓷專著《陶業(yè)法》。

進入宋元,制瓷工藝已采用輪作、模印和胎接技術,以龍窯和“雞籠窯”大量燒制各式瓷器,陶瓷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國際市場,暢銷海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貿易品之一。1976年發(fā)掘的屈斗宮古窯址,窯基全長57.10米,寬1.40-2.95米,共分為17間,其生產規(guī)模可想而知。

宋元時期德化瓷產品以青白瓷為主,主要是國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盤、爐、盒、壺、軍持等。這些瓷器造型優(yōu)雅,釉色晶瑩潤澤,溫潤如玉。

明代,是德化窯陶瓷生產的又一個高峰期,德化窯燒制的白瓷馳名于世,有“白如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之美譽,其釉色純凈,釉面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代表了當時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之美稱,西方則稱之為“中國白”,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和“中國瓷器之上品”。明代又是德化窯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以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藝術大師,把德化窯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他們的瓷塑作品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寶之”的美譽。

進入清代以后,德化陶瓷業(yè)進入鼎盛時期,開發(fā)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種,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德化縣各地,出現了“一籠白瓷一箱銀”的喜人景象。據文物普查,德化縣除美湖、蓋德兩個鄉(xiāng)鎮(zhèn)尚未發(fā)現清代窯址外,其他鄉(xiāng)鎮(zhèn)都有清代窯址,僅青花窯址便有177處,為歷代以來窯址數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銷往中國各地與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清嘉慶德化詩人鄭兼才《窯工》詩描繪了當時外銷瓷的盛況:“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愿通潮水。”特別是“泰興號”沉船發(fā)現的35萬件的德化青花瓷器,進一步證明德化瓷的生產和外銷在清代已達到全盛時期。

民國時期,由于戰(zhàn)禍連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產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陶瓷市場日趨蕭條,瓷業(yè)每況愈下,已全無明清時期的盛景。盡管如此,在德化窯民國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藝人許友義三兄弟、瓷雕藝人蘇學金、彩畫藝人鄭少陶等即是當時的佼佼者,1915年蘇學金所雕制的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30年許友義為仙游龍紀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羅漢”系列瓷雕,形態(tài)逼真,開創(chuàng)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紀錄。此外,民國時期也有一些精美的五彩和粉彩瓷,令人嘆為觀止。

二)600年前的“世界官窯”

600年前,德化白瓷開始征服世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以瓷為媒,漂洋過海,把優(yōu)秀的中國陶瓷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譜寫出一部輝煌的陶瓷外銷史,與此同時,德化窯成為天下“獨白”的世界官窯。

目前已發(fā)現的德化外銷瓷開始于宋代。當時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很發(fā)達,陶瓷大量運銷海外。1932年馮和法在《中國瓷業(yè)之現狀及其狀況》一文中提到:“宋末,荷蘭人從福建(主要應指泉州)販運瓷器至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勢。”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在他的游記中盛贊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音譯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1292年歸國時,馬可·波羅從福建帶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爾斯市之圣馬可寶藏所。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銷的瓷器稱為“馬可·波羅瓷”的說法。

明代時期,由于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迅速發(fā)展,瓷器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暢銷商品。長期從事中國古陶瓷和古外銷陶瓷研究工作的葉文程老先生說:“明代時期,由于手工業(yè)和商業(yè)迅速發(fā)展,瓷器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暢銷商品,特別是永樂、宣德年間。1685年,英國派遣了商船‘中國商人’號到達福建廈門,第一次大批運載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國。當時在廈門的歐洲商人,特別是法國人把德化瓷介紹到歐洲,使歐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進入歐洲后,立即在歐洲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引發(fā)了當地的廚房革命,所生產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銀廚具。據說1607年法國太子用一只中國瓷碗喝肉湯,已是了不得的事情,因為在當時,只有國王和貴族才買得起瓷器這樣的貴重珍品。

據資料記載,16-18世紀時,歐洲皇室貴族對瓷器的狂熱達到了極限,這也簇生了歐洲瓷器的誕生,不少皇家瓷器工廠都紛紛模仿生產。在德國德累斯頓,身為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大力王,曾一度迷戀德化產的“中國白”瓷器。在奧古斯都大力王的推動與號召下,1709年3月,他們終于燒制出了歐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1710年,世界著名的邁森瓷器制造廠成立了,它是歐洲迄今為止最為古老的瓷器制造廠,并一度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瓷器制造業(yè)。接下來的50年,歐洲的瓷器中心便轉移到了邁森地區(qū)。此外,法國的圣科得、查得雷瓷器工廠、英國倫敦西部的切爾西工廠也都紛紛仿制生產德化瓷。德國邁森甚至還模仿生產德化的彌勒佛,也曾用紅色粘土復制了德化產的高14吋的觀音立像。

18世紀中期,歐洲制瓷業(yè)的中心從邁森轉移到法國,當時法國的Sesvres瓷器廠是歐洲著名瓷器生產中心。進入19世紀之后,歐洲瓷器工業(yè)的中心從法國轉移到了英國。英國的普利茅斯、切爾西等地因形成大規(guī)模的生產瓷器而聞名。

如今,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立陶宛、羅馬尼亞、匈牙利、瑞典、葡萄牙、荷蘭等國都能窺見日用器、玩具瓷、宗教瓷等大量德化白瓷。在歐美各國著名博物館也都有大量德化窯瓷器。當時德化白瓷也為許多世界藝術家們所珍愛,如意大利著名美蒂奇家族至今還珍藏著大量的德化瓷,馬薩喬、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基羅、提香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受到美蒂奇家族的影響。

三)煥發(fā)新生的“世界瓷都”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陶瓷業(yè)獲得新生,陶瓷藝術煥發(fā)出巨大的活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德化縣堅持“傳統(tǒng)瓷雕精品化、工藝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藝術化”的思路,把陶瓷業(yè)作為支柱產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致力培育壯大。如今,德化擁有陶瓷企業(yè)1400多家,從業(yè)人員10萬多人,產品遠銷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中國出口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形成了傳統(tǒng)瓷雕、出口工藝瓷、日用陶瓷等產業(yè)格局,被評為“中國百佳產業(yè)集群”。

1993年,時任總理的李鵬欣然提筆,書下“德化名瓷、瓷國明珠”的題詞。德化相繼獲得“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xiāng)”、“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文化旅游大縣”、“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

傳承興藝。聰慧的德化人師承傳統(tǒng),實現技藝傳承,F代瓷雕大師們很好的運用了何派傳承下來的洗、捏、雕、鏤、刻、塑、刮、削八種技法,雕刻成各種惟妙惟肖的藝術品,在國內、國際的各種瓷雕藝術評比中捧金奪銀?潞陿s、邱雙炯、賴禮同等一批瓷雕大師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永久收藏;同時,許多瓷雕藝術品已成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贈品,F今的德化已成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發(fā)展最迅速、后勁最強的瓷雕藝術產業(yè)基地。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為備受保護與重視的國家級民間工藝瑰寶;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首個擁有國家標準的瓷類產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品牌興瓷。多年來,德化實施商標品牌戰(zhàn)略,成立縣品牌宣傳工作領導小組,加大品牌培育宣傳,建立“中國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聯(lián)盟,支持企業(yè)設立品牌營銷中心,對外統(tǒng)一使用“中國瓷都·德化”標志進行品牌宣傳營銷,強勢打造“中國瓷都·德化”區(qū)域品牌。當前,德化在不同大中城市設立中國瓷都·德化陶瓷營銷中心、陶瓷營銷網點2萬多個,有力提高瓷都德化的品牌知名度;共有商標注冊1888件,境外商標注冊9件,馳名商標5件、著名商標36件、知名商標45件、地理標志商標3件,馳名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數量居福建省山區(qū)縣前列;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3名、省級大師57名、市級大師43名,而且“人名商標”漸漸成為趨勢,既有利于保護版權,也有利于提升作品附加值,發(fā)展大師經濟。

文化興業(yè)。近年,德化深入挖掘和培育陶瓷文化,致力把陶瓷文化打造成為泉州乃至福建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先后成立陶瓷文管辦、文化研究中心,提升陶瓷博物館并晉級“國家二級博物館”,出版《德化陶瓷志》等十多本陶瓷文化著作;成功發(fā)行紀念中摩建交50周年的“世界首枚陶瓷郵票小全張”、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德化陶瓷《中國白》作為福建省大型電視文化系列片《文化福建》唯一代表作品在京首映式播出等,2012年,成功入選“千年古縣”、“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名片。目前,德化確定發(fā)展陶瓷文化產業(yè)作為陶瓷產業(yè)轉型方向和突破口,著力創(chuàng)優(yōu)發(fā)展環(huán)境,推動陶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成立產業(yè)園區(qū)管委會,大力實施一部陶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一套陶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扶持政策、一批陶瓷文化基地等“十個一”工程,規(guī)劃建設一批陶瓷文化項目,推動陶瓷業(yè)由“制造產業(yè)”向“文化產業(yè)”轉型升級。

平臺興縣。當前,德化正積極向世界手工藝理事會申請授予“世界陶瓷之都”榮譽稱號,以此為契機,推動世界陶瓷產業(yè)的傳承發(fā)展和保護。由此,德化將打造更高水準的發(fā)展平臺:一是構筑“一心四組團”城市組團格局,縣城以國際陶瓷藝術城、高端陶瓷總部區(qū),龍潯以陸地港、高速物流區(qū),三班以中國茶具城,蓋德以陶瓷文化古鎮(zhèn),雷峰、南埕、水口以溫泉度假休閑旅游區(qū)的組團式布局,景區(qū)、庫區(qū)、林區(qū)、礦區(qū)、農區(qū)“五區(qū)”聯(lián)動發(fā)展,打造城鎮(zhèn)化建設“升級版”;二是建設國際陶瓷藝術城,占地1000畝,打造成為展示貿易、觀賞制作、批發(fā)零售為一體的中國陶瓷文化與陶瓷旅游的主要中心和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陶瓷展銷窗口;三是完善電子商務發(fā)展生態(tài)圈,創(chuàng)建省級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打造中國最大的陶瓷電子商務基地;四是建設中國茶具城,總投資6億元,建設茶具主營銷區(qū)及物流、會展、批發(fā)、電商等相關配套設施,定位于集茶具批發(fā)、展示、零售、研討、交流、培訓、實踐等為一體的國際化專業(yè)茶具市場;五是建設中國china陶瓷文化古鎮(zhèn),包括陶瓷文化客棧一條街、陶瓷海絲之路文化街等8大文化街區(qū),中國陶瓷文化主題公園、中國陶瓷大師村等5個文化板塊,陶瓷宗教文化館、陶瓷養(yǎng)生文化館等4大文化中心;六是以“市場開發(fā)、商業(yè)運作”的模式規(guī)劃設計陶瓷大師園,把大師園打造成為陶瓷技藝傳承的孵化基地。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產品 更多...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 國際新聞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廣東產區(qū) 更多....
 >> 江西產區(qū) 更多....
 >> 企業(yè)新聞 更多....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