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摯而感動人心的現(xiàn)代陶瓷藝術品作為一種文化探討方式,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伴侶”,其背負的思想負擔也成為人們探討現(xiàn)代人類生存境域和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畫中的風景、人物、花鳥以及案頭花插等,在體驗中方能品味一種生活情趣。且歌且行,隨筆者一起侃談陶瓷花鳥畫的取形用勢,探個究竟。
一件好的陶瓷花鳥作品,首先源于好的構圖,合理的布局進而玩味其筆墨技巧和藝術的高低。無庸諱言,構圖在陶瓷繪畫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圖:李志丹作品鳥語花香粉色高檔陶瓷花瓶
構圖,也叫“章法”、“布局”、“經營位置”。是藝術形象的組織法則,它不是七巧板,不是萬花筒,不是簡單的拼接轉換,它是體現(xiàn)作品思想內容的外部形式。畫面上的一切都是藝術形象,如何把這些藝術形象用一定的法則組織起來,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構圖。構圖的目的就是取形用勢。勢——應當具有一定的沖擊力量,人們在認識事物規(guī)律之后,可以創(chuàng)造某種態(tài)勢,取形就是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取形不是為了取形而取形,取形只是手段。它的目的是用勢。勢是繪畫的靈魂。畫面上形象的組合安排,完全是為達到用勢之目的。中國畫和陶瓷花鳥畫都是通過正確處理主與賓、虛與實、疏與密、開與合、穿插和對比等矛盾關系,來“取形用勢”,從而來表達出自己胸中所要抒發(fā)的“意”。賓主關系就是重點與陪襯的關系。在構圖中,要根據主題的內容選定主體,安排在突出的位置,給人以醒目的印象。其余的景物可放在次要的地位,是為賓,起陪襯烘托作用。陶瓷花鳥畫,常以花、鳥、蟲、魚為主體,枝、葉、草、石為賓體。在作品的布置上,不僅全局的物象要分賓主,局部景物也要有賓主區(qū)別。青花大師王步的《八哥圖》青花瓷板,畫面中間是在山石上相互顧盼的兩只八哥鳥。這是畫面的主體,以聳立的山石作為烘托,賓主關系一目了然。遠景的翠竹,以淡雅的料色描繪,遠近層次分明。虛實關系是構圖中重要的因素。畫面與空白,就是虛實關系。虛實就是區(qū)別濃淡、遠近,構圖有虛實,才能產生變化。明代天啟年間的折枝花鳥碗,雖然只畫了一枝花、一只鳥,然而在疏朗的構圖中,通過簡練的畫面,體現(xiàn)出鮮明得虛實關系。畫面主體突出,花鳥的空白處能使人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虛實呼應的構圖,使畫面空靈開朗、意境深遠。疏密關系。清朝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就是說在畫面上有的地方要密、有的地方又要留出大塊的空白造成對比。陶瓷畫面,密處不可壅塞,要小有透氣,極密處隙光一線,便是靈穴來風、無比涼意。而疏散處亦不可全疏,“大疏間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較集中的地方。在陶瓷繪畫中疏密相間,能打破平均營造變化的韻律。清代康熙年間的五彩蓮池水禽紋盤,布局繁密,瓷盤的邊沿,是牡丹花圖案,主體畫面是荷塘、禽鳥:畫面景物很多,蘆葦叢中荷葉簇擁,群鳥在水塘里嬉戲,由于在畫面構圖上采取疏密有致的構圖形式,以池塘、天空的虛與荷葉、群鳥的密相交錯,使人感到密中有疏。“無疏不能成密,無密不能見疏。”疏與密是相對的,構圖中的疏密襯托,能使畫面清晰明朗,主體突出。
開合關系。門窗有開關,故事有始末。這些都是開合關系。開是展開,合是結合。開是矛盾的展開,合就是矛盾的統(tǒng)一。一件瓷畫的構圖正如一篇文章的結構,要完整統(tǒng)一,不能有開無合。關鍵的問題是這個合字。有的瓷畫使人感到沒畫完,這就是沒合好,如同文章沒有剎住一樣。一個大構圖無論有多少小的開合(局部的東西),最后都要完整統(tǒng)一,也就是要處理好大的開合關系。“珠山八友”程意亭的《翠荷圖》粉彩瓷板,就是采取了一個開合的構圖方式。蓮花、荷葉的上端是開處,瓷板畫的下面,荷葉掩映的翠鳥為合處,蓮花的枝葉間又分成小的開合。畫上的水草、浮萍、翠鳥,雖然各有小的開合,但是,都是統(tǒng)一布置在大的取勢中。花、草、禽鳥,交錯穿插,增強了畫面的氣勢。
另外,還有穿插和對比等等。在構圖上,把形象進行適當地穿插,就會使畫面豐富。花鳥畫常以枝與葉、花與鳥進行錯落有致的穿插。在交會中成為整體。枝干之間的正斜、縱橫穿插、粗枝與細葉的穿插,可以避免平鋪對壘的形狀。把點、線、面的不同形態(tài)組合在一起,以強調各種形態(tài)的特征,顯示出不同的表現(xiàn)力,這種手法就是對比。在構圖中,顯示形體特征的最好方式,就在于對比,對比的常見形式有:大小、粗細、疏密、虛實、明暗、厚薄等。形態(tài)的對比往往都是有規(guī)律的。通過對比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我國著名花鳥畫大家蕭朗把構圖總結為十六字決:“一大一小,一縱一橫,一長一短。”
在構圖上,對勢的總要求是:一是所畫的物象要有一種勃發(fā)的生機,有生長之勢;二是畫面不能雜亂無章,不能松散無節(jié)奏,不能板實不靈動,不能充塞無活氣。全幅畫要互有聯(lián)系,血脈流暢,一氣貫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除了一般構圖規(guī)律以外,還要在畫面上讓人感覺到有一條通暢之路,也就是古人說的龍脈。用現(xiàn)代語言說,就是讓欣賞者的視覺感到有一條很清晰的掃描曲線。我們在構圖時經常用到的“S”形、“之”字形,都是在制造這樣一條龍脈。龍脈清楚了,勢也就通暢了。但一味通暢又過于簡單的勢需要有變化、有壯勢、有弱勢、有流通、有遲滯、有起伏、有平敘、有抑揚頓挫、有節(jié)奏旋律、有往來曲折、有隱現(xiàn)斷續(xù)。因此,在學會布勢的同時,要學會掌握勢,對勢能引、迂回、能伸、能堵、能瀉,如此才能主動。
一般畫疏體,如折枝花卉,多用所描畫的物象本身來走勢,畫密體往往由虛處來布勢,即由空白來布勢,用空白來搭造畫面的大架勢。
陶瓷花鳥畫不同于純粹的中國畫,它還是一門工藝性很強的陶瓷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進行陶瓷藝術繪畫創(chuàng)作時,它既要照顧到中國畫的美學要求,而且又要符合其工藝特性,更多的是在主體的三維空間上進行裝飾,這時進行作畫必須考慮藝術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陶瓷的外形美。陶瓷造型有很多種。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如瓶、罐、缽、鑲器,它與平面國畫繪畫又不完全一樣,分為四個面,還有上下面的等等。在不同角度塑造不同的形象,但彼此又相互關聯(lián)和協(xié)調,以適宜的裝飾突出造型特征。在線型上相協(xié)調,在形狀上相對照,使二者結合更加嚴謹美觀。中國畫是一個平面的表現(xiàn),整幅畫構圖完整,運用的是散點透視的方法,在構圖中保證整幅畫中只強調一個“畫眼”,即只有一個視覺中心。而瓷畫藝術則要根據器型變化來進行構圖,可以擁有多個畫眼,主要是由載體形狀大小決定畫面的單與多,簡或繁。在觀看時產生“移前換景”的視覺效果。同時,還吸收了中國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特點。陶瓷花鳥畫也開始有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作品,畫印時也追求金石味。這樣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的美。不過它的一切藝術美感最后都要通過“火”來實現(xiàn),也就是“泥與火”的結晶,這時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感,不是平面的表現(xiàn)所能達到的,它所展現(xiàn)的是獨特的質地美、造型的形體美、繪畫的裝飾美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