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故宮博物院發(fā)布關于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事故處理結果的公告。 故宮宋瓷受損事故責任人被記大過
故宮老專家:故宮幾十年努力不能被一次事故否定
關于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損壞事故處理結果的公告
2011年7月4日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事故發(fā)生后,故宮博物院立即成立事故調(diào)查組,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diào)查,認為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員操作電腦輸入數(shù)據(jù)失誤,導致儀器內(nèi)的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損壞。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對造成本次文物損壞事故的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
這次文物損壞事故令我們痛心,說明我們在文物管理制度的落實、文物使用操作的細節(jié)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在責任制落實、責任心培養(yǎng)上仍存在差距。
我院將汲取此次事件的沉痛教訓,認真落實整改措施,完善有關制度和措施,嚴格責任制、問責制,并強化監(jiān)督和檢查。保護好故宮,保護好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
故宮博物院
二零一一年八月三日

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正面

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底部

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正面損后

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底部損后
昨日,故宮博物院發(fā)布關于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損壞事故處理結果的公告,表示“對造成本次文物損壞事故的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
早報記者從故宮一位工作人員處獲悉,當時操作儀器造成文物受損的段姓員工(理工科女碩士)在事發(fā)后仍正常上班。
事故責任人被記大過,
正常上班
7月4日,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在對院藏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編號:新179479 8497)進行無損分析檢測時,由于工作人員操作失誤,致使文物破損為六片。8月1日故宮博物院向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報送了事故調(diào)查和整改情況的報告。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組成的核查組核查認定,事故確系工作人員操作檢測儀器失誤所致。
8月2日,國家文物局《關于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損壞情況的通報》中,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責成故宮博物院追究有關責任,提出整改措施并組織實施。昨天,故宮發(fā)布公告,表示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負有領導責任的該部門主要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
據(jù)悉,事故責任人是一名理工科碩士,2004年來到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是第一批成員,為中級職稱。檢測設備也是她一直使用的。實驗室從去年開始總共檢測了50多件古陶瓷。昨日,故宮一名工作人員向早報記者證實,該責任人目前仍正常上班。
事故處理組組長、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陳麗華此前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事發(fā)后當事人思想壓力非常大,出于對當事人的保護考慮所以一開始沒有向媒體披露。
參與事故責任調(diào)查的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長陳鐵梅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事人確實承受了很大心理壓力,相關領導時常找她談話進行安撫:“責任歸責任,安撫歸安撫,畢竟她并不是故意的。”
一位故宮相關工作人員向早報記者表示,在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之外,故宮也將進行內(nèi)部整改,嚴格文物管理制度。
是否屬于宋代哥窯有爭議
早報記者昨日連線原故宮博物院陶瓷組組長葉佩蘭。葉佩蘭1956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曾親自研究過該文物,她向早報記者表示,該瓷器更確切的名稱為“哥窯葵瓣口折腰盤”。
有業(yè)內(nèi)人士向早報記者表示,宋代哥窯器物因為胎骨含鐵量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這也是宋代哥窯與后世區(qū)別的重要特點。但該哥窯盤并沒有鐵足。
“這個盤子,我覺得好多問題都沒弄清楚。首先是年代,很多人說是宋的,但我個人覺得是元代的。”葉佩蘭向早報記者表示,她在其著述《元代瓷器》中曾提到過這個問題。
葉佩蘭介紹,該文物為上世紀70年代在南京發(fā)掘的明代洪武年間汪興祖墓的出土文物,當時出土的11件哥窯盤,在特征上跟宋代哥窯有差別,“如胎都比較輕,制作工藝上也有不同;從文獻上來看,元代也有哥窯的記載;從它們的出土現(xiàn)象來看,時間上,這一批也完全有可能是元代或者明早期仿哥窯的瓷器。”
對此,陳鐵梅表示,對文物年代有學術爭議是正常的。
“弄清原因、弄清責任,
再修復”
“肯定是要先把原因、責任弄清楚,誰的責任,負什么責任,弄清楚之后再修復。”陳鐵梅向早報記者表示。
陳鐵梅介紹說,進行該項瓷器無損分析測試的儀器由美國進口,國際上有不少博物館采用這種儀器與研究方法。至于如何進行原因調(diào)查,他表示是通過不斷模擬試驗,最終得出了當事人操作失誤的結論。
一名故宮工作人員向早報記者表示,要進行文物修復,須先上報國家文物局,“究竟是自己修復,還是由文物局方面組織專家組成修復小組,都要經(jīng)過批準。”據(jù)《新京報》報道,故宮方面并沒有修復古陶瓷的專家。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修復、復制、拓印館藏一級文物的,應當經(jīng)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而葉佩蘭認為,并不必急于修復,“其實這也不是孤品,總共11件,而且年代也沒確定,東西本身還有很多地方?jīng)]搞清楚,甚至哥窯本身的窯址都沒找到。我覺得正好可以趁現(xiàn)在好好研究下它的胎芯,因為平時我們都只能從器物足部這種施薄釉的地方去看胎,沒法看得很透。”
葉佩蘭認為,故宮近期出現(xiàn)一系列負面新聞,但不希望故宮幾十年來在文物保管上的工作與努力,因這一次的事件就被公眾否定掉了。“我們做了多少工作啊,如果有機會去我們的地庫看看,現(xiàn)在是整整齊齊,這是從原來特別破爛的攤子,一點一點整飭到今天這樣的。”她認為工作人員應當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仔細、認真地對待每一件文物。
葉佩蘭表示,故宮內(nèi)文物的提庫手續(xù)相當嚴格,每次都要有正式的單據(jù),寫有藏品的編號、名稱、傷況等信息,負責人、提取人、部門領導和院領導都要簽字,一級乙等的文物就已經(jīng)需要院長簽名。“提取的原因也一定要寫,還回來的時候還要驗收,之后再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