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德化從事陶瓷傳統雕塑業(yè)在年產值的占比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但除去大量的西洋工藝瓷、現代釉藝作品、日用瓷器,真正傳統瓷雕業(yè)在年產值占比也僅是“冰山一角”。
作為千年瓷都,瓷雕是世界藝術園林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德化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如今,面對國外經濟環(huán)境影響和國內節(jié)能減排措施落實的到位,德化已確立了“藝術瓷精品化”的陶瓷發(fā)展思路,傳統瓷雕如何進一步走精品路線已成為當地不容忽視的問題。
標桿
國家級大師的
“一枝獨秀”
國慶前夕,瓷雕大師蘇清河收到了他在美國參與競拍所得的一件明代瓷器。該作品高38厘米,是德化明代瓷雕宗師、世人稱之為“瓷圣”的何朝宗生前創(chuàng)作的《渡海觀音》。為了得到這件作品,老蘇可謂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蘇清河是德化“何派”技藝傳承中的一位名家,還是德化傳統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享受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可謂“一枝獨秀”。如今年近古稀的他,每天仍醉心于傳統瓷雕的創(chuàng)作。他虛心地說:“我現在的創(chuàng)作不完全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更多是在學習,越學習就越感覺到與古代大師的差距。同時也希望德化有更多的國家級大師,共同提高德化傳統瓷雕的藝術價值。”
蘇清河自小師從德化近代瓷雕名家蘇勤明,主要靠刻苦練習及師父口傳。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享有幾頂“桂冠”的他,作品除了知名度外還有著極高的美譽度,可謂“德藝雙馨”,因而深受消費者喜愛。
在蘇清河作品高附加值的背后,既有“馬太效應”,也有他數十年的實踐積累,再加上長期孜孜不倦學習的結果。在他研究所里,其珍藏著上千件歷代瓷器珍寶即可見一斑。
記者調查,目前在德化,像蘇清河這樣長時間不惜花重金購買藏品來學習研究的瓷雕藝人為數并不多。近年來,德化陶瓷業(yè)由于國際經濟環(huán)境影響,加上人員工資、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的原因,導致一些企業(yè)的發(fā)展受阻。雖然目前瓷器價格相較幾年前已“水漲船高”,但相比于我國其他陶瓷產區(qū)的高檔藝術品,如宜興紫砂壺、臺灣法藍瓷的規(guī)模、價格,差距尚大。這其中,除在創(chuàng)意方面存在差距外,缺少的就是一批國家級大師對傳統瓷雕精品市場的整體帶動。
困惑
“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泉州收藏愛好者劉群雄先生說:“目前德化傳統瓷雕市場魚龍混雜,產品結構比較單一,仿造的現象比較嚴重。盡管有知識產權的法律‘緊箍咒’,但只要模仿者對原創(chuàng)作品稍加改動,原創(chuàng)者很難進行有效的法律保護。近年來的瓷雕‘如意’、‘竹頭’以及瓷瓶‘天地方圓’等,遍地開花,到底是誰率先開發(fā)設計的?現在已是真假難辨”。
幾年前省級大師柯寵榮、陳桂玉夫婦創(chuàng)作的瓷雕“山鬼”,曾是“中美文化年”出國參展的惟一瓷雕品,一時贏得市場青睞。但時隔不久,市場上處處有“山鬼”的身影,價格也千差萬別。近年來蘇珠莊、顏松柳合作的“唐韻仕女”,也曾作為高檔禮品贈給原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但不到半年時間,德化街頭就站滿了搔首弄姿的“唐韻仕女”。而市場上同一類型作品,貴則成千上萬元,廉則僅近百元,讓人“霧里看花”。
如今,德化瓷雕技藝雖已獲得國家的“原產地保護”,它“潤如玉、聲如磬”等特性無可比擬。但是,如沒有能對雕塑技巧以及前沿市場別出心裁和嫻熟駕馭,要一時改變創(chuàng)作的狹隘局面并非易事。
蘇清河介紹,他現在創(chuàng)作的產品有限,且對每件鈐上自己印章、刻上名字的作品都十分認真,力求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是對得起自己和作品,F在,慕名而來向蘇清河學藝的人不少,但這多少有點“臨淵羨魚”。
目前,在德化中青年省級大師的20人中,或具備潛力的有柯宏榮、陳仁海、蘇珠莊、連紫華、顏松柳、蘇友德、鄭雄偉、許瑞峰、蘇友誼、劉松青等,當然不排除還有一些缺乏名氣但有實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