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何香久:王加林的瓷本繪畫藝術
王加林自述:暢懷瓷說
暢懷瓷,是歡暢地研習陶瓷繪畫,以瓷畫抒懷。近年來迷戀于陶瓷繪畫,以瓷為媒,以畫為藝,飽蘸色彩在瓷瓶瓷罐上行云流筆,書寫著自然之美,呼喚著人生之美。抒發(fā)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真情實感。這就是暢懷瓷的自解。
問道陶瓷藝術,充滿歡樂與挑戰(zhàn)。源遠流長的陶瓷藝術鑄就了歷史的輝煌,燦爛的陶瓷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繼承和創(chuàng)新正推動著陶瓷藝術的與時俱進,從原料、染料、釉彩,到工藝、技藝以及新的理念的融入,使藝術陶瓷煥發(fā)了新的光彩。千年窯火鑄造出一批批精美的藝術品。正是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吸引我走上了在陶瓷上作畫的道路。
不少人有一種錯覺,認為在陶瓷上作畫是藝人匠人的事,不是畫家的天地,就是已成為文物的精美陶瓷,對其中畫作的價值也認識不夠。特別是陶瓷藝術品的器型與紙比起來就小得多,好象呎尺之間難以有大作為,其實非也。歷代藏品或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會令人堂目。在一平尺左右的方寸間,或工筆或寫意,一幅構圖別致山水、花鳥、人物栩栩如生,其韻味不亞于紙畫。只有那些有極高陶瓷藝術修養(yǎng)與技藝的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藝術佳品。無論歷史還是當代,陶瓷藝術家與其精湛的藝術品一道鑄造著陶瓷文化的輝煌,其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被社會所公認。
在陶瓷品上作畫其難點是要掌握瓷介質(zhì)的特性,掌握色彩燒制過程的變化,要適應立式作畫的姿勢,這些基礎的知識枝藝把握之后,還要用心用腦去創(chuàng)作。這一過程既要加強陶瓷藝術的修養(yǎng),又要加強陶瓷文化的修養(yǎng)。為了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技藝,去年在唐山陶瓷研究院學了大半年,又到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鎮(zhèn)、磁州窯、定窯、鈞窯去考察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掌握其特點,在繪畫過程中體會藝術陶瓷的精髓。其實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痛苦在有些技藝難以把握,快樂在其妙趣橫生。邊悟邊實踐,邊實踐邊悟,不斷挑戰(zhàn)自我。我始終認為路是人走出來的,創(chuàng)作是從實踐中來的,只要沿著前人鋪開的路去探索,去創(chuàng)作,美好就在前面。
作為陶瓷藝術家則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實用性與藝術性的認識上有新突破,不斷拓寬文化思維,用新的視角觀察生活、觀察社會、關心生命。把自己的作品注入時代的內(nèi)涵,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點的藝術品,從而也使這一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走上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之路。
當今,陶瓷藝術正以其獨有的特性和魅力,吸引著人們?nèi)?chuàng)作,去欣賞。這就是我對陶瓷藝術的思考。
王加林
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