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種性格都有其擅長的職業(yè),有的人擅長這一行,有的人擅長那一行。無論是哪一種性格,你都應該接受它,并按照這一性格去尋找適合的職業(yè)。然而,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從事著與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職業(yè)。
性格無好壞優(yōu)劣,只有合適與否。如果找對職業(yè),每一種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個觀點:天下無不可用之人,關鍵是用在什么地方。這種用人觀念,在一些優(yōu)秀的外企,比如IBM,應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也異常地高。而國內的企業(yè),在這方面則連是起碼的認識都不具備。他們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針”,相信只要堅持努力就會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業(yè)效率低下、員工積極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這里。
所以,一定要認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種類型。有人向我求助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的問題時,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們的性格類型。在這里給大家推薦我在第一職場論壇常用的《DISC性格測評》,一是因為這個工具比較實用,分析起來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二是因為大多數的世界500強都在使用這個工具進行人才測評。許多想進世界500強的朋友們,一定要想清楚應聘的職位是否與性格相吻合。這樣錄用的可能性也會更高一些。同時這也為大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一定要認識自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其次看優(yōu)勢。
蓋洛普將其稱為“才干”。而中國人更習慣將其稱為天賦。我們常常會發(fā)現,做同樣一件事,有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輕而易舉地完成,而且相當優(yōu)秀;而有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則仍然不能達到要求。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優(yōu)勢沒有發(fā)揮出來。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能夠充分發(fā)揮你的天賦,那么,你極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樣,中國與此相反卻非常盛行的則是“木桶理論”:更強調補短的重要性,而忘記了長處的發(fā)揮。
不是說補短不重要。相比較而言,補短能夠使我們達到“及格”,而發(fā)揮優(yōu)勢則能使我們達到“優(yōu)秀”。在現實工作中,“及格”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起碼要求,讓我們不被淘汰;而“優(yōu)秀”則會為我們的事業(yè)成功貢獻更多的砝碼。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同學,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在同學當中,這位在文學和繪畫藝術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面“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找準屬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實實干適合自己的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這就是奧托•瓦拉赫給我們的啟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勢,甚至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