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弦紋雙耳花瓶
對于婺州窯瓷器燒造類鈞乳濁釉的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傾向于宋代創(chuàng)燒,浙江省古窯址標本中心陳列的金華鐵店窯乳濁釉標本即被標定為南宋-元代。 婺州窯今人也許知道不多了,但唐宋時期它屬于當之無愧的中華名窯,茶圣陸羽《茶經》把婺州生產的青瓷碗評為第三位。金華在唐代初稱婺州,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堪稱千古風流。 婺州窯在金華市瑯琊鄉(xiāng)的鐵店村一帶。企業(yè)禮品定制企業(yè),多仿造龍泉青瓷,較少人仿婺州窯瓷器。
婺州窯歷史頗悠久
婺州窯遺址離金華市約半小時路程,道路平坦,青山隱隱,綠水漣漣,溪流潺潺,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不錯。進入了鐵店村,這里是茂林修竹,綠樹成蔭。道路由碎石鋪就,路上可覓得唐宋時期的青瓷片。路口處豎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十分醒目。這里屬于黃土丘陵地帶,地勢很適合建造龍窯,而且離白沙溪很近,瓷品外運十分方便。這里已發(fā)掘過的古窯遺址有三處。不少瓷片胎質較薄,釉面均勻,光澤自然,劃花精細,敲打時發(fā)出清亮的聲響,可以看出燒制溫度應在1250℃左右。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就利用當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窯分布很廣,主要產地在金華、武義、東陽等地。它從商周原始瓷開始,到東漢晚期燒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蓮花成為普遍的裝飾物;唐代早期燒制成功了乳濁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現了彩繪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產青花瓷等。延續(xù)時間長達2700余年,共發(fā)現古窯遺址600余處,這在全國是罕見的。
此外,婺州窯的堆塑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早在東漢及三國時期,婺州窯就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捏塑、貼粘、雕刻、鏤空等技藝,在各種器物上展現人物、動物、亭樓等,逼真而生動。到了宋代出現了高浮雕,這時期以乳濁釉雙龍梅瓶為代表的堆塑工藝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婺州窯在宋代后堆塑藝術尤為精湛 。婺州窯堆塑藝術生動再現了當時人們的宗教、民俗、服飾、建筑、雜技藝術等生活形態(tài),這在越窯等其他窯口中還沒見到過。婺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創(chuàng)造妙用化妝土
瓷器上應用化妝土,是西晉時期婺州窯工匠在制瓷工藝上的一項創(chuàng)新;瘖y土是一種裝飾原料,它是氧化鐵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經過認真淘洗后,質地細膩,呈奶白色。使用化妝土可以使得原來比較粗糙的坯體表面光潔平整,使得原先胎質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蓋。使用過化妝土的器物,燒成后釉面顯得光滑飽滿,滋潤渾厚,大大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人們通常認為在器物上使用化妝土,可能出現在隋唐時代,婺州窯的考古發(fā)現證明早在西晉時就已經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晉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妝土;武義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東晉瓷碗、盞、壺等器物的胎體表面均施一層奶白色化妝土。
武義縣博物館庫房里有此類瓷器收藏品。東晉時代浙江德清窯等處開始使用化妝土;瘖y土作為一種裝飾原料到唐代一直繼續(xù)使用著,而且被全國各地的窯場作為先進工藝而廣泛采用。在胎體上覆蓋化妝土,釉層外觀美麗光亮;瘖y土的出現為制瓷業(yè)的普及、擴大原料范圍、提高瓷器的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著名考古學者馮先銘先生曾稱贊婺州窯使用化妝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
唐代燒制乳濁釉
婺州窯在唐早期就已經燒制出藍白色的乳濁釉,至今已發(fā)現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窯燒制藍白色的乳濁釉。一直以來,傳統的觀點認為婺州窯乳濁釉的產生,是南宋遷都臨安時鈞窯工匠傳入的。因此,婺州窯的乳濁釉瓷被稱之為南鈞或仿鈞。唐早期婺州窯乳濁釉瓷品的大量發(fā)現對傳統觀點提出了異議,對驗證婺州窯的重要歷史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方方正正的蓄水池塘,面積有兩畝左右,塘四周淺水處有瓷土層,應是古代的取瓷土之地。龍窯出口處堆積著大量精美的乳濁釉瓷片和墊圈等窯具。
婺州窯乳濁釉早在初唐時已創(chuàng)燒成功。乳濁釉純是兩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殘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藍色極少,具有玉石質感,晶瑩美觀。這種乳濁釉從初唐時期創(chuàng)燒以來,一直延續(xù)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進一步成為美化瓷器的手段,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罕見的。
馮先銘先生認為婺州窯瓷器質量在唐代以前僅次于越窯,婺州窯可說是金華古代先民留給中華民族的一份最寶貴的遺產。婺州窯在釉色的創(chuàng)新上較為突出,它在西漢中期已開始在青釉上點灑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觀賞價值。
沉船披露新鈞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韓國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撈出l萬多件元代中國陶瓷,數百件漆器和數百件金屬器物,10萬余枚錢幣等文物。沉船中錢幣最晚的是“至大通寶”,可見出事時間應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龍泉青瓷與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外,還有許多婺州窯的產品。當時不少人認為系北方“仿鈞窯”,因器皿上的乳濁釉很像鈞窯。后來專家在金華鐵店窯發(fā)掘出土了這種標本,才使謎團解開。臺灣故宮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樣同在韓國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樣,很可能也是鐵店窯的產品,可見鐵店窯還曾為宮廷燒制陳設瓷。
《新安沉船遺物》一書對出水的鈞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這樣描述:“鈞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盤、壺形水注等。因其釉藥、胎土與北方的元代鈞釉明顯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產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還有灰色,經過兩次施釉。盡管如此,沒有朱砂散發(fā)出的紅色,也沒有內含乳白色,僅有漂亮的天藍色。”“盡管兩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邊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銜接處可見施過兩次釉的痕跡。露胎部分看起來灰色中摻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藍色,斑斑駁駁,釉藥厚而不流,堆積部分灰白色較深,朱砂完全不發(fā)紅色。”
婺州窯是如何外銷的,專家認為是從杭州或轉運明州(今浙江寧波)后出口。近幾年杭州、寧波兩地的城鎮(zhèn)建設時,均發(fā)現鐵店窯的產品碎片。在韓國新安海域出水的1萬多件元代中國陶瓷從杭州出發(fā)的可能性較大,青瓷來自龍泉窯系,青白瓷來自景德鎮(zhèn),鈞釉瓷來自金華地區(qū)。因當時大部分外銷貨物必須從杭州轉運。史書上記載當時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順風七天七夜便可到達。唐宋元時期婺州窯乳濁釉器物大量向國外出口,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
在金華市古瓷收藏家的家里,可見婺州窯和龍泉窯的藏品,精彩動人,印象深刻。婺州窯瓷器品種之豐富,工藝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歷史上的經濟繁榮和當時人們較高的生活質量及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