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中珍藏的國寶到底什么樣?和北京故宮珍品有什么不同?”“被稱為彩瓷皇后的乾隆御用琺瑯彩,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如果你到山東省博物館參觀“海峽兩岸國寶珍瓷高仿品展覽”,就可以從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在展覽現場,記者仔細欣賞了這些令人驚艷的瓷器“珍品”。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這次展出的瓷器,是中國文物學會會同臺北“故宮博物院”組成15人專家小組,耗費3年時間,將20件代表我國瓷器燒造最高水平的稀世國寶瓷器仿制成功后推出的專題展覽,來到濟南的有18件。這20件瓷器中,有14件目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6件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高仿范本的選擇上,專家們盡最大努力,使所選20件瓷器能代表目前中國瓷器收藏的最高水準。每種高仿珍品,絕版限量發(fā)行99件,底款均為原物原款和中國文物學會的款識,并配有中國文物學會出具的監(jiān)制證書,證書同時印有該件高仿品的絕版編號。
記者注意到,這些瓷器中有17件是我國陶瓷工藝發(fā)展史上的巔峰時期——清代乾隆時期的精品文物,另外3件為目前海內外收藏界視為至寶的元、明、清青花瓷器。每一件都是造型獨特奇巧、充滿智慧。而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以及琺瑯彩構成了其中的兩大亮點。
琺瑯彩是清宮造辦處利用琺瑯料在皇宮里制成的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品種少、產量少、質地精,傳世品均秘藏宮苑,一般人難以見到。值得強調的是,由于琺瑯彩燒制難度極大,傳世品極少,目前世界各地存量總數不過幾百件,其中的精品90%以上都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因為如此,這次高仿活動中,琺瑯彩成為重頭戲,目的是要讓世人領略這種稀世珍寶的絕世風采。而另一亮點是青花瓷器。青花瓷器在國際市場一直表現突出,也是瓷器收藏者最喜愛的品種之一。本次高仿活動中共有3件青花瓷器,分別為元代、明成化和清康熙的精品青花瓷器。特別是其中的青花三顧茅廬罐,是元代青花中的代表作,器形及色彩均酷肖在國際上拍出天價的“鬼谷子下山”罐,堪稱一對孿生兄弟。為了這件三顧茅廬罐的高仿,中國文物學會專家進行了大量工作,終于仿制成功。
在展覽現場,不少觀眾和收藏愛好者圍著這些“珍品”轉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是有點流連忘返。他們說,這些古瓷器珍品以前只在一些書里見到過照片,所以到底是什么樣的,形制、釉色如何,根本不知道;而這次展覽的器形件件造型奇特,轉心瓶、轉頸瓶、八方形瓶等都有,青花、粉彩、斗彩、琺瑯彩、青花釉里紅等各種釉彩類型也都見到了,真是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