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耀州窯所產(chǎn)青瓷極負盛名,與鈞、汝、官、哥、定五大宋代名窯齊名并著。宋代耀州窯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巨大的藝術(shù)成就而聞名,地址分布于今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陳爐、上店、立地坡和玉華宮一帶,號稱“十里窯場”,規(guī)模宏大。銅川舊稱同官,宋時,同官縣屬耀州(今銅川市耀州區(qū))治故稱黃堡窯為耀州窯。
耀州窯創(chuàng)始于唐,經(jīng)五代而盛于宋,金人續(xù)燒,停燒于明中期。因其在宋代地屬耀州而得名。該窯唐時燒制各種雜釉器,五代末期受越窯的影響,創(chuàng)燒刻花青瓷。入宋以后燒制青瓷為主,間或燒醬色釉器。尤其將五代以來的青釉刻花發(fā)揚光大,使其成為耀州窯的顯著特征。
北宋時期耀州窯進入發(fā)展的盛期,但后世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宋瓷“五大名窯”中耀州窯卻榜上無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將耀州窯和其他名窯進行比較分析,或許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其一、釉色。汝窯:近似“雨過天晴”,民間又有“湖映天藍”等雅稱、“鴨蛋殼青”等俗說,色調(diào)達八種之多,總之,青色為其最重要的色彩特征;官窯:釉色瑩澈,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調(diào)淡雅含蓄。紫口鐵足與罩在瓷體表面的青釉相映,形成色彩對比的效果;哥窯:粉青、米色、灰青、魚肚白,尤以粉青色,但傳世品都為米色;耀州窯:基本釉色近似橄欖綠,青中泛綠,綠中透黃。其二、質(zhì)感。汝窯:釉面平滑細膩,有蟬翼紋般的細小開片,稱為“蟹爪紋”,釉下稀疏的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xiàn),如晨星閃爍;官窯:瓷胎均為稍帶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加紫口鐵足的形成,則是利用釉的流動,使口邊只掛有極稀薄的一層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無釉而呈鐵色;哥窯:在釉面周身布滿龜裂紋片,即不同而呈現(xiàn)的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特殊碎片效果;耀州窯:表面多有碎裂冰紋,釉層厚,釉面宛如一汪水,清澈見底。其三、器型。汝窯:傳世品種僅見盤、碗、瓶、碟、洗、奩、尊、盞托等仿古器;官窯: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禮器,獸耳爐、貫耳瓶、弦紋瓶、懋韉盤;哥窯:有爐、瓶、盤、葵口碗、五足洗及文具等;耀州窯:大多為日用器皿,且形態(tài)粗厚,其以碗為多見,盤最多,其次有瓶、壺、碟、罐、盒等。其四、裝飾手法。汝窯:不以裝飾為重,而以釉色作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世稱汝窯以瑪瑙為釉,故溫潤晶瑩,極其珍貴;官窯:一般很少施紋飾,僅瓶類器物在頸部和腹部有數(shù)道間距不等的弦紋,整個器體則素樸無飾,單純明朗;哥窯:表面自然開——由于其龜裂紋理形狀和大小的不同,分為魚子紋(由于紋片細小如魚子)、蟹爪紋(紋片大而呈弧形)。此外,還有百圾碎、金絲鐵線等不同名稱;耀州窯:刻花是耀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方法,耀州瓷因而亦稱刻花青瓷。另外還有刻花、剔花印花、鏤空等。
根據(jù)如上的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首先,汝、官、哥窯都不重器物表面裝飾,而以釉色、自然開片的紋理作為美化器物的主要手段;其次,耀州窯大量進行表面裝飾,采用刻花、剔花、印花、堆貼和浮雕等多種手法,表面紋飾繁多;最后,從器型上看,汝、官、哥窯現(xiàn)存的大多是觀賞器、雅器,很少有日用器,而耀州窯則多以日用器皿為主。
可以推斷,耀州窯之所以對器物表面大量進行裝飾,恰恰是由于其質(zhì)地遜于汝、官、哥窯。為了補拙而為之,這主要是由于地理條件,先天不足,因為燒陶器可用粘土,而燒造精瓷則必需要有優(yōu)良的瓷土,而耀州地區(qū)多是制陶的粘土,且多數(shù)礦點的粘土含鐵、鈦及其他雜質(zhì)較多,因而僅適用于制作粗瓷器。這是“耀州窯”瓷器的局限性。但這也使得耀州窯的工匠們想出了用精巧豐富的裝飾和造型來替補先天粗拙的辦法,成為最高成就的典范:刻、印花青瓷。既讓“耀州窯”瓷器的刻瓷藝術(shù)獨樹一幟成為宋瓷一絕,也使耀州窯發(fā)展于民間,從民間吸收了大量的藝術(shù)營養(yǎng),并以民間作為廣闊的市場,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