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香薰
南北朝香爐
唐三彩香爐
宋耀州窯香爐
元代白釉香爐
明嘉靖青花香爐
清乾隆豆青雙耳爐
中國的香爐文化源遠(yuǎn)流長,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把最珍貴的牛羊豬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禮器,傾其所有,向天祈福,讓神靈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與祭祀有關(guān)。祭祀活動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禮儀活動。遠(yuǎn)古時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的不少器物就是用于祭祀的禮器,如精美而薄如紙的蛋殼陶。
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香爐的型制、釉色及作用隨著當(dāng)時經(jīng)濟、文化、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演繹變化。香爐是敬佛禮佛或是拜祭祖先的器具,同時也成為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日照香爐生紫煙”,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千古流傳,作品描寫廬山香爐峰上,初日映照,紫煙氤氳,瀑布高掛,飛流奔騰。想象新奇,氣魄宏大,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人們將香爐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撫琴彈簧時裊裊煙香與琴音相伴,繞梁不去,沁人心脾。香爐營造的幽雅氛圍賦予人們更多的靈性,人們追隨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并領(lǐng)略博大深遠(yuǎn)的歷史文化。
香爐源于漢代香熏
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我寫《尋訪中華名窯》一書時,曾到祖國各地考察,考察中特別注意對香爐資料的收集和實物的尋覓,只要有機會我總不忘向?qū)<艺埥。?jīng)過多年研究,我認(rèn)為西漢早期的熏爐很可能是香爐的前身。西漢后期,熏爐數(shù)量驟增,僅廣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200多座漢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爐。熏爐流行同那時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有關(guān)。古人用檀香木片放進爐里慢慢焚燒,香氣四溢,清腦提神除臭,驅(qū)邪避惡,起到了凈化居室環(huán)境的作用。中國佛教文化大量傳入應(yīng)在東漢明帝時期(公元65年左右),爾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來。又因祭祀需要,香爐隨之登堂入室。那時期,不少陶瓷器香熏爐上有精美的蓮花圖案,而蓮花同佛教文化關(guān)系密切。
筆者有一尊收藏了多年的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不帶托盤,造型生動,質(zhì)樸自然,令人愛不釋手。這尊香熏高16厘米,直徑9.5厘米,由上下兩部分構(gòu)成,上半部高7厘米,下半部高9厘米,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做工比較講究,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gòu)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蓮花瓣排列整齊,向頂部按比例縮小至蓋頂。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yuǎn)方;ò曛戌U有四個三角形小孔,小孔和蓮花紋搭配巧妙。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遠(yuǎn)看猶如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樣的香熏在漢以后各代熏爐中比較少見,當(dāng)時流行的熏爐多有托盤。
香熏到三國時大多數(shù)呈斂口扁圓腹的罐形或盆形,也有口部裝提梁,器具鏤數(shù)層小圓孔,底部一般都有圓圈足或三矮足。西晉時香熏為球形,器腹鏤數(shù)層三角形孔,頂部有鳥紐,下有托盤,爐下有三個熊足。東晉時為管狀口,圓球形爐身,盆形承盤。從香熏的功能和造型看,它很可能就是我國香爐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