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者之風白瓷御用壺組

茶末合歡耳杯

夾碳黑陶壺組
不經意間,就在福州市福飛路的公泰茶莊里見到了臺灣著名的陶瓷藝術家、存仁堂藝瓷公司負責人李存仁先生。當時的李存仁正在跟公泰茶莊的老山談論一款茶器的制作方案,由于會面時間短暫,匆忙之間,也沒能夠與他進一步交流。不過,僅僅過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記者就在公泰茶莊見到了多款存仁堂的瓷藝作品。
這些瓷藝作品,靜靜地擺放在茶莊里的展架上,有用于泡飲紅茶的琉璃蒂把王者之風白瓷御用壺組、結晶釉龍鳳耳杯、茶末合歡耳杯,裝茶葉的鎏金金蟾聚瑞小寶罐,以及泡飲巖茶的漆瓷蓋碗套杯、夾碳黑陶壺組等,其如玉的質感、鎏金的華麗和時尚的氣息,令人嘆為觀止。老山說,中國茶厚重的歷史積淀,在這些構思奇巧、匠心獨具且又極富有現代感的茶器的襯托下,將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揚。
他來自臺灣的“景德鎮(zhèn)”
李存仁1951年出生于臺灣花蓮,畢業(yè)于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1982年在臺灣的鶯歌鎮(zhèn)成立存仁堂藝瓷公司。
據文獻記載,鶯歌的陶瓷創(chuàng)始于清嘉慶九年(1805年),由泉州傳入,1962年,鶯歌開始成為臺灣陶瓷生產中心而被譽為“臺灣的景德鎮(zhèn)”。鶯歌陶瓷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厚的底蘊,而且在材料選擇、造型設計、工藝制作等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元素。
李存仁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開始了他對“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探索,他將琉璃、漆器等不同媒材融入陶瓷創(chuàng)作,以生活藝術為出發(fā),運用質感樸實的瓷,加上光華絢麗的琉璃,兩種不同媒材的結合,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元化藝術品,并獲獎無數;更因承襲明朝永樂年的工藝薄胎碗,在國際展大放異彩。連國際級導演李安返臺時,都常到存仁堂選購其作品。其作品被譽為臺灣最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之一。
對燒制瓷器的技巧和火候有獨特研究的李存仁,善于發(fā)揮陶瓷材質美感,揉合現代美學表現方式,賦予陶瓷藝術新價值。他承襲中華傳統(tǒng)瓷器的技藝,融入現代藝術的思維與技術,以仿古陶瓷的扎實根基加入全新巧思,為陶藝賦予新生命,二十多年來,在瓷胎上剔透質感的追求,以及近幾年轉加入琉璃的晶瑩境界,都使之成為鶯歌“現代陶瓷”的代表。
2000年得獎作品“琉璃耳杯”,是將東方思想融入西方生活的一種設計,藝術與生活,東方與西方,溫潤與剔透,充分體現出作品在創(chuàng)造上獨到的觀念。2001年來更融入更多媒材,將中國漆藝與陶瓷結合,讓作品更多元化,將設計的理念與藝術結合,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他與福建陶瓷緣分深
李存仁一口閩南腔,與福建的陶瓷界有著極深的緣分。
今年5月份,李存仁構思了3年的十八羅漢系列茶壺終于順利問世,這套集合臺灣、福建兩地3位重量級藝術家的作品,是近年來少見的兩岸陶藝界的合作案例。
這套禪味十足的十八羅漢茶壺,以明代知名畫家貫休的《十六應真圖》為基礎,是由李存仁構思、立稿、畫圖,完成前期作業(yè)后,再交給臺灣手拉胚名家王文玉,以臺灣苗栗九華山朱泥拉出十八個手工壺。之后再送往福州,由知名壽山石雕刻大師陳游藝,以薄意雕法,在壺面上刻上層次感十足的羅漢與書法,最后回臺灣加工才大功告成。由于集合了3人所長,這套茶壺呈現出來的風貌,展現了十足創(chuàng)意,目前已有不少大陸收藏家詢問。
其實早在1992年,李存仁就曾擔任閩清福陶公司總經理兼美術顧問,1993年其作品榮獲德化國際陶瓷節(jié)陶瓷大展一等獎,1994年作品榮獲全國陶瓷評比二等獎、三等獎及入選(代表福建參加)臺灣手工業(yè)產品評選。2000年獲手工業(yè)生活評選展最優(yōu)獎(琉璃耳杯系列),并獲得北京歷史博物館“二十世紀收藏”典藏。
目前,存仁堂已在福建德化設立了一個瓷窯。李存仁也正忙著為公泰茶莊設計制作獨特的武夷巖茶“四大名樅”琉璃陶瓷罐。去年底曾代表臺灣陶瓷藝術界前往北京參加文博會的他,對開拓大陸市場深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