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場、亂石堆、荒草叢中,誰能想到眼前這兩座破敗不堪的龐大建筑,會是明代遺跡?而腳下埋藏這些碎瓷破瓦的土地,竟然就是聞名全國的孟家井宋代瓷窯遺址?歲月滄桑,窯廢瓷碎,站在這曾經(jīng)熙來攘往的古窯址上,誰能想像得出,幾百年前,這里還是青煙裊裊、挑擔推車的興隆景象?日前,接到讀者反映,記者到孟家井探尋這處已淡出人們視線的遺址。
44年前的文物碑
沿通往壽陽的公路一路向東再折向北,找到曾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孟家井村,并不費事。但要找到1965年市政府立在當?shù)氐囊粔K文物保護碑,卻著實費了些勁。兩上山村,四處打問,才在村民指引下,在原鄉(xiāng)政府大院內(nèi)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見到這塊碑。
碑座不知去向,碑身上字跡斑駁,“孟家井瓷窯遺址”、“省人民委員會1965年5月24日公布”等內(nèi)容依稀可辨。這塊能夠證明遺址身份的石碑原來立于何處?村民們幾乎都忘記了它的存在。
50座窯剩三座
今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文物工作人員曾就歷史上當?shù)卮筛G的數(shù)量進行查證。在明《永樂大典》卷5201“太原縣”條中,發(fā)現(xiàn)了“瓷窯在榆次縣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晉陽志》云:窯五十座”的記述。
而今,50座窯尚能辨別形狀的只剩下3座,一座被村民砌進宅院,改造后成為存糧的窯洞,另兩座則全部廢棄路邊,坍塌損毀之狀比起4年前初次見到時的樣子更加破敗。
老藝人有個夢
今年76歲的宋河只老人,祖籍河北邯鄲。當年祖上從河北來到山西“捧瓷碗”,沖的就是孟家井出好瓷活的那份名氣。
老人說,當年來到孟家井,“莊戶帶買賣,十年九不賴”。他從8歲起跟著師傅學制瓷,一直做到16歲,曾見證過孟家井村的繁華熱鬧。解放后,山下建起了瓷廠,村里的瓷窯才漸漸空置下來。上世紀50年代,老人買下其中一座舊窯和一間廢棄的工坊,一直舍不得讓兒女們拆了蓋房。老人說:“村里現(xiàn)在會這門手藝的人已經(jīng)不多,會點彩上釉的更沒人了。只盼著有一天這座舊窯還能為傳承陶瓷手藝派上用場。”
保護刻不容緩
孟家井村是個古村,除了瓷窯,村里還有兩眼古井,井水至今甘甜清洌。山上,北宋年間修建,明嘉慶年間重修,制瓷手藝人為祭祀窯神修建的伯靈廟古韻依然。日前,有企業(yè)家看中了該村深厚的古陶瓷文化底蘊,計劃依托當?shù)亓己玫淖匀簧鷳B(tài)資源和豐富的瓷土資源、便利的交通優(yōu)勢,恢復傳統(tǒng)陶瓷生產(chǎn)線,開發(fā)旅游產(chǎn)業(yè),通過陶瓷生產(chǎn)過程展示,讓古村重現(xiàn)生機。
早在2006年,迎澤區(qū)政府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挖掘和開發(fā)孟家井宋代古瓷窯等優(yōu)秀文化文物資源,打造一批旅游品牌項目,增強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活力。然而,時至今日,由于少人看護管理,瓷窯遺址愈加破敗。怎樣保護好這片古人留下的燦爛文化遺存,已是刻不容緩的大問題。本報記者 裴怡 文/攝
相關鏈接
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東15公里,東臨壽陽,北靠陽曲,南面榆次。傳說宋朝楊家將孟良曾于此地屯軍,鑿井取水,故名。宋代為著名瓷器產(chǎn)地,稱孟家井窯,亦稱榆次窯。孟家井瓷窯創(chuàng)燒于金代晚期,元、明時期達到鼎盛,規(guī)模也較大,成為當時晉王府等重要場所的琉璃生產(chǎn)地,至清晚期漸漸廢棄。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點,具有典型金代作風。因?qū)Ρ狈浇、元時期瓷器發(fā)展歷史有極高的研究價值,196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