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國內一些知名陶瓷媒體上,經常舉辦一些有關陶瓷企業(yè)評選的活動。尤其在產品銷售比較旺盛的時期,或者是到年底該企業(yè)對一年的經營狀況進行清算的時刻,各種與陶瓷企業(yè)評選相關的造勢活動、宣傳活動,鋪天蓋地,熱鬧非凡,甚囂塵上。僅據(jù)粗略統(tǒng)計在去年年底,國內幾份主要報紙,均組織過各種評選活動。評選的種類許多,諸如最佳陶瓷企業(yè)經營評選;最佳銷售業(yè)績評選;有最佳效益陶瓷企業(yè)評選;最佳陶瓷產品質量評選;最佳知名企業(yè)評選等等都出來了,一時間內,其熱熱鬧鬧景象,令人有眩目之感。
應該說,對于正在世界上大步進取,勇猛進軍的中國陶瓷行業(yè)來講,適當搞一些評選活動,確實無可厚非。它能夠使陶瓷行業(yè)通過搞些評選活動來促進行業(yè)進步,亦為消費著在選購產品時提供一個參考。若是再遠一點講,確實也能夠為打造中國名牌產品,中國知名企業(yè)貢獻出一臂之力。但是現(xiàn)在的陶瓷評選活動有時搞太急促了些。往往是在搞活動時,其勢如虹,其焰亦直上九天。搞來搞去,見到的只是各種評選表格充斥報端,獲獎證書滿天飛舞,各類獎杯、獎旗接天鋪地。而其效果究竟如何,尚未看到有價值的總結。搞評選活動竟是將消費者搞得不知所措,一頭霧水。你說這樣的評選活動,其孰利孰害,竟能有多真,多美?
實際上,我們應該看到,陶瓷企業(yè)及產品等評選活動,搞不好的話,亦然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甚至于如果搞得過火,反而會產生消極影響,起到相反作用,最起碼讓人的視角感到不舒服。首先評選活動搞得多了,會讓人們懷疑到它的真實性究竟如何?權威性的含金量究竟多大?另外還有公正性的問題。是否評選的級別越高,其就越真實、公證?其實也未必如此。這樣看來,評選活動搞得越多,就不會讓人有嚴肅之感。比如在最佳產品一項評選中,有的講是產品質量的,也有的是講產品銷售量的,還有所謂其他知名度的等等。在很多方面上缺乏可比性,很難用同樣的標準衡量。另外,現(xiàn)在的評選無論專家論證,還是根據(jù)讀者的選票,或者是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最基本的應該是有一套比較嚴肅的評比程序及參與評選的量化的指標,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嚴格把關,又有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制約保證。這樣才能讓參與評選活動者放心,感到公正與公平。可是目前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很缺失,不到位。因此很難能讓人感到這些評選能夠產生出多大的效果。
另外的一點,還有即使是比較完整地具備了上述評選條件,評選活動切記絕對不要搞得太多太濫。陶瓷評選活動除了應該正確對待,周密安排與循序漸進之外,還應講究科學精神。注意到基本受眾的感受,注重實際效果。要讓它成為一種藝術,多張揚一些科學性。作為參與評選的陶瓷廠家來講,在寄希望于扎扎實實促進陶企素質提升與良性化建設方面,評選活動充其量也只是為推動陶瓷行業(yè)進步,散一點類如芝麻鹽之類的調味品而已,不要看得太重。與其在乎于獲得什么品牌與最佳稱號,倒不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技術創(chuàng)新與管理創(chuàng)新的實際措施中來,那樣才會有實際效果,也于中國陶瓷行業(yè)的品牌建設與創(chuàng)新,有更大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