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中,惰性是個貶義詞,形容一個人不思進取,就會說這個人惰性很強,因此社會對這個人的壓力就較大,但是慣性這個詞,卻被認為是中性詞,因此在改革中,對于一些司空見慣的不合理的事,往往會視而不見,比較包容,其實,在英文中慣性(INERTIA)就是惰性,對于一個正在積極向上的發(fā)展中國家,慣性就是改革的阻力,尤其是觀念的慣性比較大,我們可以很快地引進國外的生產線,模仿國外的設計,但卻難以快速改變人們的觀念,因此是有必要探討克服慣性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世界之中,在這世界上,除了第二天清晨,太陽還會從東方升起以外,其余一切都在變。企業(yè)就是生存在這樣一個瞬息多變的環(huán)境之中的,因此是否能不斷打破傳統(tǒng)行事的慣性,適應于這個多變的環(huán)境,決定了企業(yè)的生死存亡。想當年中美建交之初,中美互通航線,中國開通的是中國航空公司CAAC,美方開通的是泛美航空公司PAN AM,當時美方航空是管制的,后來當美國取削航空管制之時,泛美航空公司立即應聲落地,被淘汰出局,因為在壟斷的環(huán)境之中,它已經形成了思維和行事方式的慣性,難以打破。所以說企業(yè)生活在多變的環(huán)境之中,只有不斷地打破慣性,進行變革,企業(yè)才能幸存下來。
凡是成功的企業(yè)都有一部不斷突破慣性,進行變革的歷史,想當年具有獨特圖像功能的高科技企業(yè)蘋果,可以算得上是計算機行業(yè)中的佼佼者,但今天它已變成一家生產優(yōu)秀消費品的公司了。在一大批優(yōu)秀計算機企業(yè)的夾擊之下,蘋果搖身一變,它吸引的已不再是高科技迷,而是追求個性,時尚和獨特的用戶體驗的一群人,憑著蘋果當家人喬布斯對市場敏感的洞察力,他在十幾年前就不考慮下一次技術浪潮,而去開拓了一個新興的領域,I Phone迷倒了它的目標群體,依靠蘋果魔術般的工業(yè)設計,用戶一拿在手里就知道這是自己想要的產品,正是由于蘋果極端關注用戶體驗,它創(chuàng)造了行業(yè)的財務奇跡,2008年一季度利潤達15.8億美元,零負債,銀行存款180億美元,而且此時正是西方經濟開始下滑之時。憑著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蘋果放棄了自身已經成功的領域,避開了高科技行業(yè)的劇烈競爭,實現(xiàn)戲劇性的轉向,又成為新領域的領導者。
事實上,社會上像蘋果這樣不斷變革的企業(yè)總是鳳毛麟角,所以才會有危機出現(xiàn),其實危機是一個警示的信號,它警示人們傳統(tǒng)的經濟活動方式已不靈了,正因如此,歷史上的很多改革,例如羅斯福的新政,凱恩斯主義,歐美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都是在危機情況下推出的,此外通用電氣、微軟、寶潔、惠普、聯(lián)邦快遞等聞名于世的偉大公司也都是在絕境中誕生或崛起的,可以說危機促進了改革,并催生了一個新的社會和一大批偉大企業(yè)的出現(xiàn),也促進了各個領域的巨變。
但是社會上或者企業(yè)中總是存在著一股強大的對抗改革的慣性力量,所謂慣性就是按老規(guī)矩辦事,它是企業(yè)變革的大敵,為什么對抗變革的慣性會這么大?首先是因為經驗主義在作崇,例如人們以為營銷就是銷售,就等于降價促銷,搞活動和做廣告,以前企業(yè)就是靠這些做法發(fā)展起來的。要知道當時是大眾化消費時代,活動多就意味著聲勢大,消費者就會認為,這就是一家有實力的企業(yè),再加上價格上讓利,消費者心就動了,但現(xiàn)在小眾化消費時代已經來臨,企業(yè)面對的是價值取向各異的理性消費者,他們比較成熟,你必須要給他們一個購買的理由,否則他們還會以為企業(yè)在低價銷售處理品呢,因此過去的經驗不一定都能適用了。其次,變革是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分配,總有一批既得利益者,會在改革中失去原有的利益,因此他們反對的聲音總是特別大,所以說要打破慣性,進行變革,實際上就是一場革命,它是要付出代價的,正如李東生所說的鷹的重生的故事一樣,突破慣性的過程是痛苦的。
營銷缺位,定位不明是陶瓷企業(yè),甚至是中國制造業(yè)的通病,所以無論是定位專家里斯或者營銷大師科特勒都明確指出我們沒有品牌,沒有營銷,但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芨淖兡兀恳驗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銷售到營銷,做品牌從定位開始,是個長期才能見效的過程,它當然不會像模仿別人的產品,再泡制一個新的概念,進行所謂的“包裝”,然后通過在市場上造聲勢,大聲么喝來得快,但效果怎么樣?只有不斷地降價,降價,再降價,這么做對企業(yè)的傷害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了,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一些品牌影響,也將會蕩然無存,我們是否看到過奔馳和寶馬大拍賣?因為它們不需要,這些品牌是目標顧客的“面子”,如果不斷大拍賣,目標顧客必定會棄它們而去。陶瓷產品作為一種耐用消費品的品牌,在小眾化時代,需要改變過去針對所有人的習慣做法,我們需要去研究部分顧客——目標顧客的心理需求,并滿足他們,這就是營銷和品牌建設,危機是一次黃牌警告,如果我們無視這種警告,繼續(xù)按老規(guī)矩行事,那么離出局也就不遠了。
在這多變的世界中,企業(yè)只有不斷打破傳統(tǒng)這個慣性,進行變革才能生存,但是要突破慣性,困難甚多,難度極大,但危機是對企業(yè)傳統(tǒng)經營方式的一次嚴重警告,它表明企業(yè)已經病得不輕了,否則為什么我們不能活得像蘋果那么瀟灑?如果繼續(xù)沉緬于過去的慣性之中,那么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