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電話卡第一筆生意賺到230元
2000年8月,家住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zhèn)的何新,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河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開學那天,父親拿出帶有毛票的4500元學費鄭重地交給他。為了供姐姐讀師范,家里已經借了3000多元的外債,這筆錢是賣掉家里的糧食加上兩頭半大的豬東拼西湊而來的。接過帶著父親體溫的錢,何新的眼睛濕潤了。
熱點推薦:
創(chuàng)業(yè)無限 實現(xiàn)財富核聚變 如何修煉成“談判專家” 三個月掙十萬的神話?
宣泄壓力 創(chuàng)業(yè)要快樂 公司最高權力到底掌握在誰手里 最新的求職受騙記
走進校園,何新才發(fā)現(xiàn),生于貧窮之家的大學生并非自己一人。來自唐河的歐豐霞,父母雙雙下崗,只能靠父親蹬三輪維持生計。來自正陽農村的李揚,家庭條件也十分艱難,為了圓兒子的大學夢,父親和別人簽了打工五年的“賣身契”。相同的命運使他們成了好朋友,當其他同學意氣風發(fā)地暢談美好未來時,他們卻在為為眼前的生計發(fā)愁。
幾個年輕人開始尋找突破困境的機會。最初的時候,他們只是干些家教、推銷之類的短工,這不僅掙不了多少錢,還因此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2000年寒假期間,何新到一家公司打工。工作結束時,老板卻要用一部分電話卡來抵工資。就在公司員工吵吵嚷嚷的不滿的時候,何新的腦子轉開了:大學生是電話卡的主要消費者,而老板給他們的電話卡的價格,只是到電信局購買的一半。如果將其拿到學校推銷,肯定能賺錢。
果然,短短一下午的時間,何新就將自己的電話卡賣了個凈光。嘗到了甜頭,他立即趕到公司,從其他員工手中收購電話卡。這一次,他從電話卡中賺了230多元。雖然收入不多,他心里還是喜滋滋的,這畢竟是他賺取的第一桶金啊。
接下來,何新與歐豐霞、李揚等同學組成一個團隊。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很快把電話卡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后來,他們還把生意做到了相鄰的大專院校。
七個貧困大學生要開公司當老板
2002年7月,何新利用打工掙來的錢到北京旅游。在長城腳下,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種特殊的紀念品:用數(shù)碼相機現(xiàn)場給人照相,然后通過電腦設計制作,打印出彩色照片,再經過一種機器,把照片烤印到白色的瓷杯上一遠處是彎彎的長城,近處是游客燦爛的笑臉。盡管做一只這樣的杯子,需要50元錢,卻卻有許多人排隊等候。
偶然發(fā)現(xiàn)的商機,讓何新樂動起了心思:如果把這項技術引進到鄭州,肯定也毹賺錢。單是在校園里推廣,就可能有干不完的活。
有了這樣的想法,何新便和攤主套逝乎,但是,老板的話卻把他嚇了一跳,單捏買一套制作設備就得2萬多元。至于進螢渠道和制作技術,對方說是商業(yè)秘密,根碎就不愿多談。這樣的結果使何新從驚喜畔冷靜下來,2萬元對他來說可不是個小型目,他還無力籌措這筆“巨額”的費用。`
回到鄭州,何新印有照片的杯子,得蟄了同學們的喜愛。有人還向他打聽,哪里瓦以做這樣的杯子。何新當即承諾下來,說E己可以幫他們實現(xiàn)這個心愿。
可是,跑遍鄭州的大街小巷,何新也器有找到能把照片印在瓷杯上的店鋪。鄭州竟然沒有這個項目!自己為啥不能來填}這個空白呢?何新心中燃燒起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
經過調查,何新了解到,經營這一項E的公司在上海,技術和設備費用共需2 7多元。單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克服資金方面的難題。為此,何新決定籌建一個股份制公司,依靠集體的力量向困難挑戰(zhàn)。于是,何新、李揚、歐豐霞、河南職業(yè)師范學院的湯小薄、鄭州工學院的楊炳輝、平頂山工學院的湯攀、河南農業(yè)大學的王新娟,七位貧困大學生走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團隊。
由于幾個人都是窮學生,他們所有的錢全都加起來,還差3000多元。他們就利用空余時間打工,掙錢。兩個月后,何新和他的伙伴們,終于從上海買回機器。隨后,他們又根據(jù)各人的特長,作了具體的分工:何新和歐豐霞學市場營銷,就負責承攬業(yè)務;楊炳輝的電腦技術不錯,就負責產品的后期制作;湯小薄喜歡玩相機,就專門給顧客照相。李揚的氣力大,又喜歡到處跑動,就負責收貨送貨;王新娟辦事認真,就當了大管家。至于遠在平頂山的湯攀,就算公司在平頂山的全權代理吧!就這樣,一家由貧困大學生創(chuàng)辦的公司,有聲有色地開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