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為醬色、褐紅色、赭色、柿紅色的瓷器的通稱。醬釉瓷器是在青瓷基礎上出現(xiàn)的,它的呈色是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亞鐵決定的。當釉料含氧化亞鐵達到5%左右時,釉呈米黃色;氧化亞鐵為8%左右,為赤褐色、暗褐色;如果燒成溫度比燒黑瓷高30~50度,釉色就成為醬褐色、芝麻醬色,而且穩(wěn)定精美。醬釉瓷和黑瓷工藝原理基本一樣,只是要求有較高的溫度。古代燒瓷由于窯爐結構和燒窯技術的限制。提高溫度不容易,所以醬釉瓷出現(xiàn)比青瓷、白瓷、黑瓷略晚。醬釉瓷在唐代或唐代以前偶然燒成,但質地較粗,尚未成為一個經常生產的品種,估計可能是生產黑瓷時,部分器物因在窯里所處位置的溫度較高而出現(xiàn),到宋代醬釉瓷燒制成功,其中定窯、耀州窯、建窯、吉州窯產量增加,質量穩(wěn)定,尤其是定窯的醬釉瓷,白色的胎體,精細的制作工藝,像熟透的紅柿子般的釉色,在宋代藝術瓷中獨具風采。宋代醬釉瓷器物有碗、盤、碟、瓶等,器形不大,品種和數(shù)量都比較少。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以及清代的官窯都生產醬釉瓷,古樸渾厚,典雅優(yōu)美。宋元以來,民間使用的粗瓷從碗、盤到缸、甕都有醬釉瓷器種。(見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