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娛樂”,后來不少公司也作了限制,因為老外發(fā)現現在的中國反倒比他們的國家更像個花花世界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策就是“算進房費”,通常的策略是降低住宿賓館的星級,本來四星的標準住個三星,然后,把別的那些費用都算作是住宿和餐飲。這樣一來,住宿——所謂公司的形象——固然是差了點,但自由發(fā)揮的費用卻多了很多。
有段時間,外企炒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查這些差旅費用了。上面的人也未必“干凈”,所以他們知道下面的人也肯定如此,這種做法幾乎是一查一個準。也許正因為是查得準,隨后的幾年外企的出差標準就出現了越來越嚴格的趨勢,諸如住公司協(xié)議酒店、要流水單、出租車寫明哪里到哪里,等等,之前的漏洞就被一個個地補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賓館星級也因為那些要“算進房費”的人自己當時的主動降低而降低了。
意外的是在外企降低標準的同時,一些內企的出差標準倒是年年上漲,從最初的招待所待遇逐漸提高到了如家快捷的待遇,然后又到了三星的標準。現在級別高的也可以在四五星級酒店實報實銷了。當然他們通常還是比較“低調”,但那些外企過去的人倒是逐漸地教會了他們賓館選擇的標準和投訴的本事。
低出差標準源自成本控制乃是一個方面,但恐怕沒有認識到差旅標準也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才是最主要的。人的職業(yè)尊嚴不僅僅是工資與職位這些硬的指標,也還有那些差旅標準、出租車補貼、汽油補貼、住房補貼等看上去軟一點的東西。
我回到內企工作兩年多,也經歷過一個出差標準降低的過程。內企的總監(jiān)出差標準差不多只相當于外企的省區(qū)經理。無怪乎香格里拉的銷售經理要嘲笑我們這些“逃離外企”的人了,“你們薪水越來越高,住的卻越來越差”。
好在我現在又回復到實報實銷的待遇了,但還是會時常提醒自己要“低調,低調”,免得外企那些降標準的事情在現在的企業(yè)里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