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圖”為明清瓷器上較為流行的裝飾圖案。明宣德青花瓷上多見仕女,將人物與山水、亭臺樓閣結(jié)合起來,常見的有仙女跨鶴、仕女吹簫、仕女賞月、仕女游息、仕女茅亭、焚香拜月、麗人乘鹿車等。清代早期“仕女圖”頗為盛行,尤以五彩器為常見。內(nèi)容有“十美”、“四妃十六子”、“二喬”、“紅娘”等,還有游園的,執(zhí)扇的,乘涼的,戲嬰的等等。順治、康熙時所繪栩栩如生。 清末民初的“仕女圖”,人物束腰長裙,衫領低開,手足不露,秀發(fā)披肩,屬明代宮裝美人的形象。一般都為粉彩描金,衣裙用粉紅、鵝黃、雪青、湖綠填繪,畫面一派春光。一般都題有詩句、年款和署名,書法精美或粗俗均有。民國初的“仕女圖”,除了傳統(tǒng)畫法以外,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新粉彩畫法,更注重造型準確,頭臉部分陰陽面,吸收了海上畫派的技法,更接近人物畫。從許多傳世品看,清末民初“仕女圖”的開相似有專職畫師,據(jù)說整個景德鎮(zhèn)僅數(shù)位,因此所繪仕女文弱之態(tài)千篇一律,人物面相雷同,雖見有主仆之分,但造型相似,鵝蛋臉、柳葉眉和櫻桃嘴,并有絕妙“點睛”之筆,構(gòu)成了東方式的古代美女形象。所見傳世品有日用器皿盤、碟、碗、杯及粉盒、肥皂盒等;陳設器多見蓋缸、蓋罐和花瓶。 清乾隆朝開始,以“仕女圖”為飾的瓷器上,多配有相應的詩句,稱為“仕女詩”。如“惜花春起早,愛日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高燒銀燭照紅妝”,“輕羅小扇撲流熒” |